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理论前沿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来源:中原策作者:张守四 张蕴睿时间:2024-04-04分享: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地位,系统总结党领导金融工作的历史和实践经验,围绕金融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金融工作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金融篇章,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六个强大”“六大体系”的重要论述,科学擘画了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蓝图

  建设金融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和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银行体量、外汇储备等指标世界第一,债市、股市规模世界第二,保险规模名列前茅,已成为重要的世界金融大国。

  在此基础上,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目标。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对什么是金融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金融强国作了深入阐释。

  一是深刻阐明了建设金融强国的重大意义。国家兴衰,金融有责。从历史上看,大国崛起离不开强大金融体系的关键支撑。从当今世界形势看,金融是大国博弈的必争之地,金融对强国建设的作用更加凸显。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看,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都需要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二是科学界定了金融强国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关键核心要素。金融强国应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拥有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六个强大”是金融强国的主要特征。我国虽然已是金融大国,但总体上大而不强,需要锚定金融强国的基本条件和关键核心要素加快建设。

  三是系统阐释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金融现代体系的主要内容。建设金融强国,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即建立健全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体系。这“六大体系”互相联系、互为支撑,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四梁八柱”,明确了建设金融强国的主攻方向。

  四是精心绘制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路线图。即未来5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总体框架;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到本世纪中叶,建成金融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全球领先的现代化金融强国。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立足中国金融实际,使建设现代化金融强国第一次有了与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相适应、清晰完整、切实可行的路线图。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八个坚持”的重要论述,精辟概括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要义和深刻内涵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局部执政开始,就重视财经金融工作。党领导各根据地建立起有效的货币金融体系,通过发行货币、公债,征收税收、发放贷款等多种手段,有力地支持了根据地建设和武装斗争。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投机资本乘机在上海等地兴风作浪。投机金融商扬言: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国民党特务叫嚣:只要控制了两白(米、棉)一黑(煤),就能置上海于死地。面对严峻的财政经济形势,党和人民政府成功组织了同投机资本作斗争的“银元之战”“米棉之战”,随后,又统一了全国财经工作,取得了财政经济战线上第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彻底结束了自抗战以来连续多年使人民深受其害的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局面,为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毛泽东高度评价这个胜利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要求“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党和国家建立了中央银行体制和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的金融体系,金融工作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1997年至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五次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制定金融政策,推进金融改革,为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积累了宝贵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探索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不断推进金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要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首次阐述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八个坚持”的基本要义。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立场、观点、方法。

  一是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调了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最本质特征,是中国金融发展的最大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当前金融领域存在的许多问题,根源在于金融领域落实党的领导虚化弱化,党的政治建设薄弱。

  2023年3月,党中央决定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在地方设立地方党委金融委员会,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必须把握好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坚守党对金融工作核心领导地位这个根本,将党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确保金融事业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强调了金融工作的人民性。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与西方国家金融为资本和少数有钱人服务本质不同,党领导的金融事业根本上是人民的事业。

  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特别是要增强金融服务的多样性、普惠性、可及性,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让广大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三是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强调了金融工作的本质。纵观全球金融危机史,每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无一例外都是金融市场同实体经济严重脱节引起的。在畸形金融市场环境下,一个金融机构的倒闭或一个很小的金融事件就会引起金融领域所有或大部分资产全面暴跌,进而向实体经济蔓延扩展,以致造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金融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

  我国金融要守住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一本分,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阶段特征和结构特点,不断调整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重点、方式方法,真正实现与实体经济共荣共生。决不能脱实向虚,自我循环、自我膨胀,追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虚假繁荣。

  四是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强调了金融工作的重点。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防范我国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风险挑战,警醒全党防范“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和蝴蝶效应。在金融领域,强调要把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防控风险的重中之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典型就是“金融危机”。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虽然没有发生过金融危机,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风险。而且因为我国金融体量巨大以及与实体经济关联的紧密性、复杂性,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就会影响甚至迟滞实体经济的发展,中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关键是要加强金融监管,在市场准入、审慎监管、行为监管等各个环节严格执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让金融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对金融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防范风险跨区域、跨市场、跨境传导,增强金融体系韧性。

  五是坚持在市场化法制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强调了金融工作的前进方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科技创新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必须通过金融创新,用相应的资本业态去孵化高科技产业、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迭代。

  同时,市场化是金融强国的逻辑起点,法制化是金融强国的基石。金融领域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更需要完善的金融法律和市场规则体系的规范。

  因此,金融创新要在市场化和法制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强化市场导向,完善金融法律规则体系建设,做到安全、活力、秩序的有机统一,保障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

  六是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了金融工作的主线。2019年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首次提出并强调要推动“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国内金融业在调控、市场、机构、监管、服务和产品、基础六大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短板,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间接融资和债权融资比重偏高、金融服务普惠性不足等问题,存在金融泛化、乱办金融、大量非法金融活动。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就要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完善“六大体系”,理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关系,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完善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区域中小金融机构、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定位,促进市场形成良性竞争秩序和资源高效配置;

  优化加强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七是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强调了金融工作的系统性质。金融开放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内在要求和鲜明特征。扩大对外开放能够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规则影响力。但金融开放是一把“双刃剑”,金融开放还会对国家安全带来重大风险。

  因此,要把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作为金融开放的前提和关键,既要防范开放本身带来的风险,还要防范博弈对手蓄意制造的风险。

  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开放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要规范境外投融资行为,加强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在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的形势下,更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规则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要顺势而为,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加强开放条件下的宏观审慎监管,完善应对西方国家“长臂管辖”和金融制裁的政策工具箱,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斗争中,用好各种金融政策,牢牢守住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底线。

  八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调了金融与经济“一盘棋”思想。“稳中求进”是当前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以进促稳”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先立后破”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则。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加。

  因此,金融工作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就要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作为首要任务,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把握处理好“稳”与“进”、“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宏观调控、金融发展、金融改革、金融监管、风险处置等都要稳,出台金融政策要防止大起大落。

  同时,要“稳”与“进”并举,“立”与“破”结合,把该立的立起来,在稳住阵脚、稳住基本态势中不断解决问题,推动金融工作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八个坚持”揭示了中国特色金融工作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既有世界观,又有方法论,是体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有机统一体。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是经过实践检验、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金融发展之路,是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之路。要增强道路信心,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并不断探索,使之越走越宽广。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五要五不”的重要论述,阐明了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并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要义:即要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要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要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要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要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

  “五要五不”,既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彰显了现代金融元素、金融理念、金融精神,是“两个结合”在金融领域结出的文化硕果。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贯强调重信守诺,重义轻利。“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金融行业以信用为基础,更强调契约精神,恪守市场规则和职业操守。

  诚实守信、以义取利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信义观、义利观在现代金融领域的传承;“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是古人重要的处世准则,与当代国际上一些百年金融老店“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的经营秘诀高度契合;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既坚守正道又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传统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理念如出一辙;“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传统法治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对金融领域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等尊崇法律、敬畏规则的治理理念提供了深刻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注入传承传统、积极向上的文化基因,又为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深深打上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烙印,展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其次,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现代金融元素、金融理念、金融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金融工作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金融工作经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金融成就。现代金融元素、金融理念、金融理念潜移默化渗透在人民群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金融行业、金融领域的一些法治理念、经营准则、职业操守等成为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成为人们内心深处的认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金融文化因素,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金融内涵,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第三,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文化滋养。“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和精神风貌,是各项事业长盛不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当前,世界各国在金融领域的竞争,不仅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等“硬实力”,更有理念、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文化“软实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推动建设金融强国,必须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塑造中国金融特有的精神品格和价值情怀,为金融领域注入奋发向上的文化基因,推动我国金融事业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表明了我们党坚定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历史和文化自信,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强大思想武器。建设金融强国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这一思想武器为指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专家名片

  张守四 |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副主任

  张蕴睿 | 英国杜伦大学商学院研究生,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总行私人银行部产品经理

责任编辑:姜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