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青年论坛

毛泽东在河南的红色足迹

来源:顶端新闻作者:张艳慧 王通时间:2023-12-26分享: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毛泽东同志倾注很多心血的红色热土。1918年青年毛泽东初次踏足河南,就留下了意气风发、挥毫泼墨的生动印记;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毛泽东高瞻远瞩,提出绾毂中原、经略中原的战略决策,铸就人民战争史上的丰碑;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毛泽东视察黄河、考察人民公社发展情况,关心河南人民的生活生产、柴米油盐。

  毛泽东在河南的红色足迹,生动体现了毛泽东同志豁达豪爽的英雄意气、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温情细致的为民情怀,为中原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使这片古老的大地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谨以此文表达河南人民对毛泽东同志的深切怀念之情。

  初次踏足河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尽显英雄气概

  1918年8月15日,为了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探寻救国救民真理,毛泽东偕同20余名新民学会会员从长沙前往北京。他们先乘船从长沙到汉口,到汉口转乘火车,8月16日,在火车行至河南郾城(现漯河)车站,因车站北约1公里的沙河正值汛期涨水,大水把铁路冲断,毛泽东一行滞留,毛泽东决定把大家的行李集中起来,派几个人守着,轮流到距车站约1公里的漯河寨内(明朝末年所筑,又名源汇寨)去游览、考察、吃饭。这次短暂的停留,使他们对河南形成了深刻的印象。据罗仲言(罗章龙)后来回忆说:“我们都没有出过湘土的人什么都感到新鲜。我们看到北方农民不是用牛种田,而是用马和骡,庄稼都是旱粮。”

  8月18日,水虽然退去,但路基的土被水泡松了,火车仍不能开行。于是,他们步行到郾城车站北7公里处的孟庙车站,当天乘火车到大石桥,然后步行10多公里到许昌。由于大水把火车站路线冲乱了,车接不上来,他们又在许昌停了下来。

  深谙中国历史的毛泽东,对这座历史名城非常熟悉,谈起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南征北战的历史如数家珍。于是,毛泽东与陈绍休、罗仲言一起东行一二十里至三国时的魏汉故都遗址(今许昌县张潘乡古城村附近)考察。他们在魏汉故都遗址前徘徊许久,触景生情,慷慨激昂,于是联句作了一首《过魏都》诗:“横槊赋诗意飞扬(罗仲言),《自明本志》好文章(毛泽东)。萧条异代西田墓(毛泽东), 铜雀荒沦落夕阳(罗仲言)。”这首诗不仅抒发了对历史人物曹操的称颂之情,更是借破败的景象喻示现今对山河破碎境况的忧伤,体现了毛泽东胸怀天下的情怀和救国救民的历史担当。

  当天晚上,他们摸黑赶回许昌火车站附近的旅店,并于当天夜里从许昌乘火车,于次日(8月19日)下午到达北京。30多年后,毛泽东谈到此次滞留河南的经历记忆犹新,住在什么地方,到过什么地方等讲得绘声绘色。此时再看毛泽东这次在河南的短暂停留,尽显毛泽东注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务实作风,志存高远、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心系河南,审时度势、绾毂中原,谋划战争伟略

  1937年5月,为适应抗日新形势的需要,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重建河南省委,指定朱理治负责筹备。毛泽东在接见朱理治时指出:“你工作的区域将是抗战的重要战略地区,望抓紧时机,在各方面作好准备。”为了支持河南省委重建,中央先后将近500人的组织关系交给朱理治。9月中旬,河南省委在开封正式建立,大大加强了党对河南人民抗日斗争的领导。

  国共第二次合作后,毛泽东多次指示中原部队在合作中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9月15日、10月15日,毛泽东两次致电郑位三,指示大别山区的红二十八军要“坚持独立性”“一切大问题听候国共两党中央谈判解决”,郑位三等坚决按照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帮助红二十八军领导人高敬亭退回了国民党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委任状,使红二十八军编入新四军第四支队。后来事实证明了毛泽东的远见。在国共合作抗战过程中,国民党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多次制造摩擦、掀起反共高潮,1939年11月11日,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全国的“确山惨案”。毛泽东在延安民众讨汪大会上对国民党这一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罪恶行径发出眼里警告:“对于那些敢于闹平江惨案、确山惨案的人,我们是决不能容忍的,是必定要还击的。”1940年1月下旬,国民党第三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石友三部在冀鲁豫边区疯狂进行反共摩擦,毛泽东指出,对石友三部争取团结抗日的方针已不适用,应在其向我出击时坚决彻底消灭之。根据毛泽东的这一指示精神,八路军主力部队立即发起反顽作战,先后歼敌15万,重新控制了冀鲁豫边区10个县的广大地区。

  1944年4月18日,日军为挽回太平洋战场的败局,发动河南战役,国民党40万大军溃败,豫西、豫中广大地区陷入敌手。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绾毂中原”的战略决策,发出向河南敌后进军的命令。华北八路军、华中新四军挺进河南新沦陷区,党在中原地区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得到空前的发展壮大,达十余万人,恢复了豫皖苏地区、开辟了豫西抗日根据地,为解放战争时期逐鹿中原,夺取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经略河南,运筹帷幄,谋篇布局,书写战争史诗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河南的战略地位。河南东逼南京、南扼长江、西摄川陕,平汉、陇海两大铁路干线贯穿境内,是蒋介石出川进军华东和东北的必经之路。日本投降前夕,毛泽东即洞悉内战危险,调遣三军会师桐柏,实施“坚守中原、牵制敌人、制止内战”战略。中原突围时,他全程关注,并高度评价中原部队胜利突围的意义;他前后发送电报30余封,指导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伟大转折,充分彰显其深邃的洞察力、高超的战争艺术。

  指挥三军会师桐柏,密切关注中原突围

  早在日本投降之前,毛泽东深知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的进攻矛头必然指向中原,1945年8月4日,就电示中原的豫鄂边区:“你们在平原地区,必难完全保持;准备精神和实力的条件,对付将来的内战危险,是你们今后工作的出发点。”还指出:大别山、桐柏山两处亦有相当基础,将来可集中兵力夺取一部或大部,作为主要根据地。战斗在豫鄂边区的新四军第五师根据指示迅速转移至桐柏山区;同时,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先后指示三五九旅南下支队、河南军区部队,向新四军第五师靠拢,火速至南阳桐柏山区。1945年10月24日,6万雄师在桐柏胜利会师,10月30日建立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行署,开辟了以桐柏山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中原局、中原军区建立后,加强了对中原的统一领导,使中原部队形成一个铁拳,牵制国民党26万大军北上,打乱了蒋介石的战略部署。

  全面内战爆发前后,毛泽东心系中原将士,给中原军区发出约20封电报,指挥中原突围,明确“生存第一,胜利第一”,还特别授予中原局“今后行动,一切由你们自己决定,不要请示,以免延误时机”的“特权”。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中原军区部队从6月26日开始秘密集结,在国民党军队进攻之前,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分南北两路向西突围,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中原各部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决执行中央的战略意图,钳制蒋介石正规军30个旅以上。毛泽东高度评价中原胜利突围和在外线所起作用,在给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的电报中指出“中原部队的整个突围战役是胜利的,敌人毫无所得,你们的行动调动了程潜、刘峙、胡宗南三部力量,破坏了胡宗南进攻陕北的计划,对全局帮助甚大。”

  指导刘邓直出大别山,部署三军逐鹿中原

  1947年3月,蒋介石调整战略,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集中兵力瞄准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展开所谓“双矛攻势”,毛泽东则审时度势,适时下出“敌进我进、以攻对攻、两翼钳制、中央突破”这步妙棋,并将突破的落脚之地定在大别山区,先后给刘邓发送两封绝密电报,直陈“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指示“下决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别山”。1947年6月30日夜,根据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指示,刘伯承、邓小平部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余人,一举突破被国民党大军吹嘘能抵40万大军的黄河天险,顺势发起声势浩大的鲁西南战役,歼敌6万余人。8月7日夜,刘邓大军跳出敌包围圈,分三路向大别山进军,开始战略跃进。

  为配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毛泽东要求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共8万人,挺进豫西;9月,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16万人越过陇海路南下,挺进豫皖苏边区。到11月下旬,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都打到外线,布成“品”字形阵势,纵横驰骋于黄河以南、长江以北、西起汉水、东迄大海的广大地区。它们互为掎角,以鼎足之势紧逼国民党长江防线,直接威胁南京、武汉,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三路大军这一大胆而果断的战略行动,充分表现了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智慧和勇气,这一行动调动和吸引南线蒋军约90个旅于自己周围,对于改变整个战争形式,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毛泽东气势恢宏地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亲自报道南阳解放,新闻史上绝无仅有

  1948年11月4日,在人民解放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下,驻守南阳的国民党军队弃城难逃,南阳这座豫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回到人民手中。

  闻此大好消息,远在西柏坡的毛泽东激情澎湃,文思泉涌,撰写了《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一文,由新华社向全国刊发。这篇新闻稿全文1500余字,大气磅礴、话古论今、精炼流畅。胡乔木生前在回忆《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工作时谈及这篇文章说:“像《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在古今中外的新闻史上,也没有第二篇。”

  关注黄河,亲临视察、殷殷嘱托,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毛泽东对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一直有着特殊的关注和情结。他说“黄河是伟大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起源。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

  1952年10月,毛泽东亲临开封首次视察黄河。他站在黄河大堤顶上向北眺望,听说这里黄河水面比开封城地面高三、四米,洪水时更高,不禁感叹道,“这就是‘悬河’啊!”人民胜利渠是新中国成立后下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水利工程,流经武陟、获嘉、原阳、新乡等地,毛泽东乘坐火车过黄河铁路桥,来到人民胜利渠渠首,和同志们一起把引水大闸的闸门摇开。他感慨道:“要是沿黄每个县都建一座引黄灌溉闸就好了!”如今他的愿望已实现,黄河下游沿黄各县都建成了引水闸,每年引水在百亿立方米以上,直接灌溉农田4000多万亩,为河南的农业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毛泽东还登上郑州北郊的邙山山顶,在一块石头上面北而坐,凝望黄河和京汉铁路黄河桥,并叮嘱省委负责同志和黄委会的同志:“黄河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连年征战、乱砍滥伐造成的一条害河。……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绝不能再让他出乱子,要确保黄河的安全,确保黄河铁路的安全,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不然,我是睡不着觉的。”“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成为动员和激励几代人治理黄河的响亮口号。此后连续三年,毛泽东在郑州短暂停留期间,都要听取治理黄河有关情况的汇报,审阅我省沿黄地区的黄河水利规划蓝图。毛泽东通过视察黄河取得了第一手资料,为以后审定国务院制定的黄河规划奠定了基础。1958年,毛泽东视察途经兰考许贡庄,向前来汇报的开封地委书记和兰考县委书记问道:“黄河治理得怎样?你们都采取了什么办法?”还仔细地审阅了兰考黄河灌淤水利建设规划图。

  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提议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批准了黄河规划的原则和基本内容。1957年4月,国家重点项目——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动工兴建,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动员万余人对黄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还修建了很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沿黄两岸建成的引黄闸、提灌站和虹吸工程更是星罗棋布,构成网络,使黄河流域的灌溉面积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10余倍。

  河南人民牢记毛泽东同志嘱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继续把黄河的事情办好,黄河“再不是旧模样”,大河两岸日日新,黄河正成为中原大地的“绿色飘带”。

  驻足中原,走进田野、实地调研,关心人民生产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河南的农业生产、农业的集体化进程,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对河南工作的批示、指示、谈话多达百余次,先后20多次来河南视察。1955年,他在主持编写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为河南郏县一篇《大李庄乡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的文章,写下按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1958年8月,毛泽东先后到河南新乡、襄城、长葛、商丘等县农村进行视察,亲自调研河南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合作社发展情况。得知新乡七里营已经建立了人民公社,他兴致极高,决定前往视察。看到“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这个牌子,毛泽东用肯定的语气说:“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他视察了公社的敬老院、幼儿园、社员食堂、社办面粉厂、滚珠轴承厂等,仔细询问了社里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毛泽东在郑州还听取了史向生关于嵖岈山人民公社的规模和生产组织情况的汇报。

  在河南农村考察期间,毛泽东亲自走进农田,实地调查研究。在许昌襄县,他踏着晨露走进谷子地,用手丈量谷穗的长度;又冒着酷暑,视察长葛县宗砦农业社深翻改土的玉米田,询问地方干部和群众关于深翻土地、施肥灌溉、增产措施、指标等情况。在商丘,他观察试验田里红芋、水稻、高粱的长势,估算粮食产量,同社员、打井干部进行了亲切交谈。

  莅临郑州,广开言路、渐进调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8年底和1959年初,毛泽东先后两次在郑州主持召开有部分中央领导人、大区负责人及部分省市委书记参加的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两次“郑州会议”。召开两次“郑州会议”的目的,是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暴露出的问题,纠正“左”倾错误。

  第一次郑州会议召开于1958年11月2日至10日,中心议题是人民公社问题。开始到会的有河南、山西、甘肃、陕西5省的省委第一书记,后来扩大到9省的书记。11月6日,刘少奇、邓小平和华东、东北、中南、西南四个大区的领导人也陆续到达郑州。会议地点从毛泽东的专列转移到河南省委第二招待所继续举行,由邓小平主持会议。针对干部和群众在人民公社问题上普遍存在的混乱思想,毛泽东强调要划清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不能急于向全民所有制和共产主义过渡。他说:“现在的人民公社仍然是集体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有个发展过程,即使将来达到全民所有制了,也不等于是共产主义。”他批评了有些人总想三五年内搞成共产主义的错误观念,针对陈伯达起草的《十五年社会主义建设纲要四十条》进行了批评,“有些人大有消灭商品生产之势,一提商品生产,就觉得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他们主张现在就消灭商品,实行产品调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违反客观规律的。”

  对于一些坚持“人民公社是全民所有制”论的同志,毛泽东耐心开导。他说自己每天都脱好多头皮,“这就叫新陈代谢,什么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违背它就要犯错误。主观上只能适应它,帮助它发展,不能打倒它,这是规律。”毛泽东提倡实事求是,对于务实、讲真话的干部,他予以肯定。比如修武县县委书记张洋芹。毛泽东问他,“你一个县一个公社,如果一年不给你们行政经费,不拨款给你们,全县党政军民由你全包,你包得了,还是包不了?”县委书记冷静地盘算了一下说:“我不敢包。”毛泽东赞赏地说:“这个县委书记还是有头脑的。”。

  第一次郑州会议后,毛泽东意识到,人民公社这一新生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1959年2月下旬,他再次来到河南视察,在视察中发现一系列问题。在毛泽东的提议下,1959年2月27日至3月5日在郑州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第二次郑州会议。

  会上,对于“一平二调三收款”、刮“共产风”的倾向,毛泽东指出,我们不能搞拉平,不能把新乡、洛阳、开封、南阳都统一拉平。公社有穷队、中队、富队,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要砍富的补穷的,而要把穷的提高到富的水平。“我们怎么可以对农民采用无偿占有呢?”“等价交换在社会主义时期是一个不能违反的经济法则,违反了它就是剥夺农民,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是剥夺农民,是不义之财。……这是我们所不许可的。”毛泽东提出调整公社内部所有制的具体设想:提出“承认差别,分级管理”,实行以“队为基础,分级管理,三级核算,各计盈亏”的体制。毛泽东要求各省、自治区会后召开六级干部会议,把郑州会议的精神传达到群众中去。他充满信心地说:采取以上所说的方针和办法,我们目前同农民和基层干部的关系一定会很快改善。

  会议之后,毛泽东在省委北院环走一圈,接见了省直机关党政军全体同志并合影留念。两次郑州会议之后,当时河南的领导同志已经开始意识到本省存在的问题,开始整顿人民公社,着手纠正公社化运动中的一些错误,河南的形势也在向着好的方向转变。

  毛泽东同志每次到河南,都是轻车简从,忘我工作,廉洁自律,艰苦朴素。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给河南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泽东思想更是对河南人民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正蓬勃兴旺的向前发展。毛泽东曾艰辛探索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问题,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发展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先后五次亲临河南考察,就粮食生产、黄河治理、中部崛起等指明方向,为新时代河南改革发展擘画蓝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河南人民正锐意进取、奋勇争先,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作者:张艳慧、王通。单位: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责任编辑:胡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