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青年论坛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建设文化强省的实践探索

来源: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作者:王珊珊时间:2023-02-24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持续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推进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工作亮点频出,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显著增强,为助推“两个确保”、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

  一、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河南文明形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是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重要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心铸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传承弘扬红色精神,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河南文明形象持续提升,为河南出彩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巩固共同思想基础。河南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印发《关于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据统计,至2022年6月底,全省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57个,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570个、文明实践站51122个,其中有81个县(市、区)成立有正式编制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或志愿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也成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依托。

  以传承弘扬红色精神为动力,凝聚强大精神力量。诞生于河南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河南出彩的强大精神动力。河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高度重视传承弘扬红色精神,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2020年,将郑州二七纪念馆等20家单位列为第一批河南省红色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好红色教育阵地支撑作用。同时开展多样化的红色教育活动,发挥红旗渠干部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焦裕禄干部学院,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新乡先进群体教育基地作用,全面推进红色精神学习赓续传承,凝聚起河南更加出彩的精神力量。

  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依托,提升河南文明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出台《河南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抓好公民道德建设,推进常态化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推动塑造崇德向善的中原人文精神。十年来,河南深入推进“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至2021年年底,共选树“河南好人”1000多人,2019—2021年,向中央文明办推荐入选“中国好人”达258人,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名列前茅。同时,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至2021年年底,县级志愿服务中心达149个。可以说,在推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过程中,全省文明风尚不断发展,河南文明形象得到持续提升。

  二、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针对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旅融合有助于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积极发展全链条文旅文创业态,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有效促进了文旅产品业态的提质增效。同时不断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覆盖,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一方面,文旅产业新业态发展成效显著。河南先后出台《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方案》《河南省文化产业“双十”工程实施方案》《关于申报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扶持项目的通知》《文化旅游强省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极大激发了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一是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效应明显。“十三五”期间,河南围绕数字传媒、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重点行业谋划项目,吸引了阿里巴巴、华谊兄弟等知名企业先后投资,建成了方特旅游度假区、建业电影小镇、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一批重大项目。据统计,全省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1家、示范基地1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5家,示范基地163家。这些文化产业项目的落地,极大地带动了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二是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提质增效。出台《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方案》《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推动组建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投资集团,设立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基金,大力支持文旅产业发展。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擦亮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系列名片,精心策划文明起源、国家起源、逐鹿中原、先贤追寻、姓氏寻根等16条主题文化线路,打造中华文明的探源地、实证地和体验地。可以说,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更极大提升了河南文化影响力。

  另一方面,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河南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城乡覆盖。2021年年底全省共有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4个、示范项目8个,省级示范区24个、示范项目24个。城市方面,全省公共图书馆有169个、文化馆207个、博物馆361个,基本实现中心城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目标。乡村方面,全省已建成50791个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整合农民文艺团队3477个,成立文化合作社900余家,发展社员近万名,组织开展活动7000余场,初步形成以“文化合作社”为载体的乡村文化建设新模式。二是重大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得到持续推进。郑州博物馆新馆、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相继开馆;黄河博物馆新馆、殷墟遗址博物馆、大运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接连开工。充分发挥“文化豫约”平台作用,至2021年年底,注册用户达194万人,在线文化场馆达3688家,发布文化活动25706场,在线累计观看人数达3500多万人次。“文化豫约”成为汇聚全省优质文化资源、为群众提供多样线上文化活动的重要文化服务平台。

  三、立足河南深厚文化资源,打造中原风格文艺精品

  河南立足中原文化资源,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中原风格的文艺精品。《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全省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总体要求,强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中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大力实施中原人文精神“五大工程”,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为河南发展文艺事业指明了方向。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促进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发展优势转变,推动河南由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2021年,启动第二批珍贵古籍名录和重点保护单位评选,全省7个单位、1126部古籍分别申报重点保护单位和珍贵名录。为传承弘扬文化经典,举办经典古籍展,挂牌成立“道学经典传习所”。

  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实施中原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十年来,文学作品屡创佳绩,小说《生命册》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诗集《落日与朝霞》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舞台艺术成绩斐然,相继推出豫剧《焦裕禄》《重渡沟》《大河安澜》、话剧《红旗渠》、歌剧《银杏树下》等一批舞台艺术精品。2021年,全省新增优秀剧目达100余台,舞台剧目实现了中国艺术节大奖七连冠、文华大奖六连冠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八连冠,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省份。书法、摄影、杂技等领域多部作品获得全国文艺类最高专业奖项。坚持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打造更多高品质文艺作品,“唐宫夜宴”、中国节日“奇妙游”等节目火爆出圈,河南博物院“盲盒”系列文创产品等漂洋出海。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也持续推动河南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河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担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政治责任。“十三五”期间,编制完成《河南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保护规划》,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建设黄河历史文化地标城市,持续提升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影响力。2021年,开工建设黄河国家博物馆、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建成开放郑州商城内城环城垣遗址公园、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等,全省700余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及文化旅游廊道已初具规模,黄河文化根和魂的作用逐步彰显。可以说,黄河文化是河南重要的文化资源,成为河南文化的重要标识。

  四、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讲好新时代“中原故事”

  河南有着悠久的考古历史和丰富的文物资源。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时指出:“河南省渑池县仰韶遗址发掘,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有序推进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工作,持续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促进中原文化的国内外传播交流,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讲好新时代“中原故事”,传播新时代“中原声音”。

  文物保护研究有序推进。“十三五”期间,河南持续推进大遗址保护工程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大力支持考古研究,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仰韶、殷墟等14项考古项目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数量居全国首位,成立夏文化研究中心,仰韶遗址、河洛古国等研究新成果,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实施隋唐洛阳城、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等项目,推进仰韶、殷墟、二里头、双槐树等重要遗址考古发掘保护展示,推进洛阳龙门等石窟寺保护与考古工作。至2021年年底,全省共有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数量居全国第二,其中世界文化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21处,较2012年分别增加231处、123处;国家文物局公布和立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3处,居全国第一。可以说,河南文物保护研究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效显著。2013年,颁布实施《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度化、体系化建设水平,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建设,加强黄河流域非遗整体性保护。至2021年年底,全省共有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755项,代表性传承人9251名,其中:国家级项目125个,较2013年增长52个,居全国第14位;传承人127名,较2013年增长43名,居全国第七位;省级项目1030个,较2013年增长658个;传承人832名,较2013年增长191名,省级以上项目均居全国首位。太极拳、罗山皮影戏、二十四节气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全国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河南拥有2个,居全国第三位。

  新时代“中原故事”更加出彩。河南充分利用举办、参与各项重大经贸、文化、外事活动的契机,精心组织宣传,支持郑州、开封、洛阳、安阳、焦作等城市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办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世界古都论坛等活动,推动中原文化走向世界,讲好中原文化故事、中华文明故事、中国发展故事,河南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总的来看,“十三五”时期,河南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十四五”时期,河南将进入高质量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22年,《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明确,到2035年,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全面实现,以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复兴。河南将在推动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传承,丰富文旅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将我省建设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 作者系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第一研究处四级主任科员)


责任编辑:孙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