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宣传教育 > 中原英烈

王舟平:第一任中共渑池县委书记

来源:河南英模志时间:2023-03-24分享:

  王舟平(1912~1945),字奉运,曾用名培章、子升、子平、文襄、致和、风云等,南阳县黄台岗乡王庄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幼入私塾,继入县立第八完全小学读书,后因家贫穷而辍学。为了糊口,家里人让他去湖北襄阳一家私人石印馆当印刷童工,因不堪其苦而逃回老家。王舟平聪明好学,酷爱读书,回家后,他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自学。童年的坎坷使王舟平磨炼出坚忍不拔的性格。

  1928年春,他在本村私塾半教半读。同年秋,因地方大旱,民不聊生,私塾停办。1930年,王舟平从师于王可亭,王可亭让他到自己家半工半读。王可亭是南阳一带小有名气的学者,其兴办教育、开发民智、发展科学、创办实业的主张和行动对王舟平影响很大。因王舟平好学上进,深得王可亭赏识。1931年,河南教育先驱、时任重修《河南通志》纂修的张中孚邀请王可亭到其处协助纂修《河南通志》稿。王舟平随王可亭到开封,在河南通志馆从事地图描绘和抄写资料工作。

  1931年,南阳遭受特大水灾。南阳在开封的进步青年组织成立旅汴同乡筹赈委员会,聘请张中孚为常务委员。王舟平因常代表张中孚出面参加筹赈委员会工作,结识了许多南阳旅汴进步青年。秋季,王舟平与旅汴同乡筹赈委员会的会员以旅汴同乡筹赈委员会为基础成立旅汴同乡会。王舟平积极参加旅汴同乡会的活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旅汴同乡会受朴素、爱国的乡村自治派思潮影响较大,主张打倒贪官污吏、赈济南阳经济、解除人民痛苦,号召为建设自治自卫、文化发达、人民幸福的新南阳而斗争。7月,王舟平离汴回宛,任南阳县第四区自治指导员兼第二民团教导大队政训员,投身于南阳自治自卫运动中。先后任南阳第四、五区自治指导员、政训员、副区长,保甲编审员等职。王舟平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做了许多符合人民利益的事。他的主要责任是监选乡镇长,提倡妇女放足、剪辫子,兴办新学,禁烟禁赌,反对封建迷信,拆毁神像,查封庙产等。1933年8月,到第四区中心小学任教,在校期间,他阅读了许多进步的书籍,如《现代世界观》、《社会科学概论》、《中国革命的几个基本问题》等,使他思想得到启蒙,逐渐懂得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决心投身革命。

  1934年,王舟平在南阳结识了邰士芳、胡云芳、陈治君、陈明贤、陈明惠等进步青年,经常在一起议论国家前途,抒发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不满情绪,强烈向往着新的社会和新的生活。是年,王舟平到南阳刘宋营小学任义务教师,不久,遇到共产党员曹云阁。在曹云阁的影响下,阅读了《国家与革命》等革命书籍。这是王舟平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原著。他通过学习,初步懂得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道理,有了明确的斗争目标,愿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曹云阁对王舟平进行一段时间考察后,于1934年秋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接着,在曹云阁主持下,成立党支部,曹云阁为书记,王舟平任组织委员。此间,他还冲破一切阻力,奔波在内乡、镇平、方城、唐河、南阳之间,积极开展党的活动。

  1936年冬,王舟平应邰士芳邀请,筹办刘寺私立小学,主要目的是在农村为中共南阳中心县委提供活动基地。小学所在地刘寺是一座孤庙,在南阳县和方城县交界处,是许南公路上的一个站点,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把学校办得很好,引起了当地反动势力的注意。1937年4月初,王尚文、曹云阁在南阳城被捕,情况紧急,邰士芳立即决定让王舟平离开南阳去北平。4月底,到达北平,与中共华北联络局取得联系。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为了联合一切力量共同抗日,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和策略。8月19日,中共华北联络局派王舟平等11人到友军孙殿英部( 冀察游击队)做统战工作,王舟平在该部先后任调查统计股长、政训员、政训主任等职。后部队转移到山西晋城,王舟平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经过一段工作,同年10月,由张源介绍,又第二次入党。

  1938年5月,孙殿英部移防,部分开赴河南林县,另一部分即第一、二大队渡黄河驻防宜阳。王舟平随第一大队到宜阳,后因第一大队改编,他又到第二大队做政训工作。因当时信息不通,王舟平再次与党组织关系中断。7月,经西安党组织介绍,与豫西党组织取得联系,王舟平又重新入党。1939年春,第二大队扩编为第二支队,下辖两个大队,王舟平任第二支队一大队政训室主任。孙殿英部改为陆军暂编第五军后,支队改为团,大队改为营。王舟平任第十团第二营政训主任。由于王舟平真正帮助友军巩固和加强了抗日力量,与友军建立了血肉相连的关系,争取了友军对共产党的同情,他的工作曾受到中共河南省委的好评。在宜阳期间,经河南省委同意,在孙部建立了特别支部,王舟平任组织委员,吸收部分人员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底,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指示,王舟平辞去在孙殿英部所任职务,离开宜阳。

  1940年1月,中共河南省委任命王舟平为临(汝)鲁(山)地委书记,兼鲁山县委书记( 当时化名王子平),该地区辖鲁山、临汝、宜阳、嵩县、郏县、宝丰6县,经济文化比较落后,革命力量比较薄弱,全地区共有党员100余人,其中鲁山县有72人。王舟平以鲁山为工作重点,经常到各县巡回指导工作,足迹踏遍鲁山西部山区,先后发展党员13人,建立了赵村党小组和下汤区清水营党支部,扩大了党的组织。6月,王舟平曾发动鲁山西马楼一带2000多农民,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派官差车的斗争,持续一个多月,取得了最后胜利,大大提高了党的威望。

  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6月26日省委通知舟平撤离鲁山,到陕甘宁边区。王舟平由鲁山县出发,化装成商人,通过国民党反动派道道封锁线,于7月26日到达延安,后被组织安排进入中央党校学习。此时,他获悉妻子已被捕,生死不明,儿子下落也不明。他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投入紧张的学习之中。1942年2月,调中央直属机关党委任干事。在整风期间,他向组织写了一份两万余字的《思想自传》,总结了自己在党领导下成长的过程和参加革命后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了前进方向。

  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河南大部沦陷。9月,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中共河南区委和河南军区,组建河南人民抗日军。10月,王舟平参加了主要由中共中央党校学员组成的南下干部队。11月7日,南下干部队由中共河南区委副书记刘子久率领从延安出发,到山西省离石县白文镇和河南区党委委员韩钧所部会师。韩钧率领晋绥军区八分区六支队的一个大队同南下干部队一起,于12月24日过黄河,进入豫西渑池县,与先到的刘聚奎部会师。

  1945年1月,中共河南区党委决定成立豫西二地委、二专署、二分区,同时收编豫西上官子平(渑池人,土匪出身,改编前任国民党渑池县县长,地方自卫队司令)、李桂吾、贺澍三等地方武装3000余人。王舟平被任命为由渑池上官子平部改编的独立第七旅政委,兼中共渑池县委书记。面对被改编的地主武装,他深入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整军运动,进行抗日救亡、保家卫国以及八路军性质、宗旨、传统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教育,提倡政治、军事、经济三大民主,并抽出部分连长、排长、班长和优秀战士等轮流到干部教导队进行培训,每期半个月,教育他们革心洗面,站稳抗日立场。在地方工作上,他主持开展了"倒地运动",把地主巧取豪夺的土地分给贫苦农民,同时还开展"减租减息"、"合理负担"运动,减轻农民的负担,很快打开了渑池县的抗日局面,深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在此时期,由于独立第七旅旅长上官子平反动本性未改,对共产党的主张阳奉阴违,秘密进行反共串联,密谋叛乱。1945年5月22日,上官子平旧部芮克正向渑池县抗日民主政府三区区署进行突然袭击,当场打死区长岳毓海等7人。5月26日,上官子平及其亲信、同伙趁八路军主力部队外出执行任务,分区司令部兵力空虚之机,在渑池县耿村、上官庄等地同时发动反革命叛乱(豫西事变)。王舟平不幸被俘。在刑场上,面对敌人的枪口,他大义凛然,怒斥叛军罪行,献出了34岁的年轻生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追认王舟平为革命烈士。1966年4月5日,渑池县委、县政府在县烈士陵园为王舟平烈士建陵树碑。


责任编辑:姜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