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理论前沿

黄一兵: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

来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作者:黄一兵时间:2023-01-05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属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和理论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贯穿着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初心和使命,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和强烈使命担当,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

  强烈的使命担当。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直接影响民心向背和执政根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政治高度,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变化,作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的科学判断,标定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责任已经落在了我们这代人的肩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他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反复提醒全党同志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带领全党全国人民高扬生态文明这个旗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

  强大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方向性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强调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越性,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调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提高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使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一带有统领性的根本优势贯穿于其他方面显著优势之中。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

  明确的政治要求。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讲政治是具体的,“两个维护”要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含丰富的政治主张和明确的政治要求,将党的政治意志、政治立场、政治纪律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当中,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单纯的环境领域、经济技术领域拓展到政治领域和民生领域,使之成为全党必须以严肃态度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心怀“国之大者”,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要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压实各级责任,层层抓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对保护生态环境务必坚定信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只要共产党员首先站出来、敢于冲上去,就能把群众带动起来、凝聚起来、组织起来,打开一片天地,干出一番事业。

  二、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贯穿着真挚的为民情怀、科学的观点方法、强大的实践力量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独特思想魅力和鲜明理论特质。

  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执政党使命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根植人民。这一思想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强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着力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彰显了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这一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强调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领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生态文明事业,动员全社会以实际行动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凝聚起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崭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内涵,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典范。这一思想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辩证关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与时俱进;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吸收和发展“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重要理念,使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动力。这一思想立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实际,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国内与国际等重大关系,提出“十个坚持”的核心内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历史依据、基本原则、核心理念、宗旨要求、战略路径、系统观念、制度保障、社会力量、全球倡议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一思想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统一,总结实践经验,着眼客观实际,系统谋划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针、总依据和总要求,为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们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系统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组织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等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当代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及时回应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时代前沿,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新的视野、新的认识、新的理念,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的时代内涵,指引我国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极大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发展了世界现代化思想,拓宽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视野,实现了对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超越。这一思想站在世界前途和人类命运的高度,积极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了宏阔的世界眼光和博大的人类情怀。这一思想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经验、贡献中国力量,展现出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三、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方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能力建设的根本遵循。学习掌握这一思想,就要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科学方法,不断深化认识、提升境界、增强本领,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力量。

  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的、辩证的认识论,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和根本要求,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深刻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实事求是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强调生态治理要尊重客观规律,必须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增强针对性、系统性、长效性;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立足这个最大实际;强调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强调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为我们明确工作方向,抓住战略重点,带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工作提供了科学方法。这一思想强调坚持重点突破,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强调要找出问题根源,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强调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既是改善环境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要正视问题、着力解决问题,而不要去掩盖问题;要加大环境督查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着力解决生态环境方面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不断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

  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运用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牢牢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正确把握全局和局部关系,增强一盘棋意识,在重大问题上以全局利益为重,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这一思想深刻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强调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强调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处理好开源和节流、存量和增量、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强调要加强综合治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坚持战略思维。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潮头,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考量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提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从总体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在掌握战略主动中赢得历史主动,在进行战略谋划中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坚持法治思维。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鲜明提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强调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完善法律体系,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要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

  坚持狠抓落实。崇尚实干、狠抓落实,体现的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彰显的是共产党人求真务实、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对待生态环境保护,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张蓝图干到底,以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抓成效,积小胜为大胜。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扎实工作、合力攻坚,坚持不懈、务求实效,切实把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二十大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安排部署,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新征程上,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必将引领我们继续开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继续开辟人类可持续发展新境界。

  ※作者根据2022年9月6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并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修改。

  (来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 2022年第2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