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马俊明: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开创河南精品年鉴工作新局面

来源: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作者:马俊明时间:2022-11-08分享:

  党的二十大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制高点,顺应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适应党和国家工作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深刻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并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大会对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地方综合年鉴是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是领导干部全面了解本区域年度工作综合情况的有力工具,也是广大群众全方位认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媒介。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年鉴编纂的根本要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肩负着政治责任、社会责任以及文化责任的年鉴工作者,理应先学一步、深学一层,以更高站位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义,学出忠诚信仰、学出责任担当、学出奋进动力,打牢河南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的政治底色。年鉴工作者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的宏伟蓝图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就是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全力推动河南精品年鉴工作开创新局面。

  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推动河南精品年鉴工作开创新局面,必须抓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柄金钥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地方综合年鉴作为年度性地方资料文献,要“服务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科学决策,辅助科学研究,宣传地方情况,提升国民文化素质,保存年度文献”,就必须把政治过硬挺在前面,必须坚持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略校正提升年鉴编纂人员的理论素养和政治水平,融会贯通其核心内容,并以此分析、研究、记录区域年度发展,精确把控年鉴的思想性、时代性和独特性。《河南年鉴》创刊39年来,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办刊宗旨,恪守《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要求,努力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应用于年鉴设计和年鉴编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年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在年鉴的编纂理念、框架设计、彩页构思、专栏设置、条目编制等各具体环节,进行脱胎换骨的重塑革新,以贴近群众,关注民生,关心民意,倾听群众呼声,记载群众的首创精神,反映群众的所思所想,反映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的独特视角,持续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提供权威优质的年度史料支撑。一路走来,《河南年鉴》取得了许许多多的荣誉,长期保持河南省一级期刊地位。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年鉴工作必须坚持党对年鉴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及文献、史志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这不仅是我们做好年鉴工作最大的政治优势,更是我们编纂精品年鉴的看家法宝。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让我们始终与党中央保持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高度一致,年鉴事业发展才能有正确的思想方向,年鉴工作推进才能有得力的组织保障。新征程,我们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推动河南精品年鉴工作开创新局面,必需抓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柄金钥匙。因为,这既是过去年鉴编纂经验的总结,也是新时代精品年鉴编纂的起点。

  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推动河南精品年鉴工作开创新局面,必须抓住提升年鉴质量、争创河南精品年鉴这波新机遇

  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尽管其中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但是党和国家事业仍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同期,河南地方综合年鉴事业也迎来了自己的发展春天。按照《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 年)》要求,全国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应“一年一鉴公开出版”。2020年9月25日,河南省176部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部实现公开出版,在全国率先完成“一年一鉴公开出版”目标。省政府办公厅收到来自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的表扬贺信。全省“一年一鉴公开出版”成果在后续工作中得到持续巩固。截至2022年7月底,全省三级综合年鉴2021年卷,应编纂出版 176部,完成率为 100%,公开出版145部、公开出版率约为82.39%。作为行业标准,质量是年鉴的生命。没有过硬质量内涵的年鉴难免徒留形式,从而束之高阁而积尘、放之案牍而招蠹。在解决好有没有的问题后,我们按照《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实施方案》“编鉴为用”和打造“精品年鉴”的新思想与新思路,继续向着好不好、精不精的新目标发力,进入质量全面提升阶段。特别适逢今年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新领导班子通过面对面传经验、手把手教方法、实打实传真经,对《河南年鉴》各项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和倾力支持,让河南精品年鉴工作迅速走上了更好更快的发展车道。在河南“精品年鉴品读”活动启动会议上,刘汉征主任向全省提出了“对标精品找差距,学习精品提质量”的目标要求,向全省年鉴工作者发出“争创精品年鉴,不负历史使命”的时代号召。目标坚定清晰拨云见日,号召振聋发聩鼓舞人心。编纂精品年鉴已成为当下全省年鉴工作者共同的职业期许。新征程,我们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推动河南精品年鉴工作开创新局面,必须抓住提升年鉴质量、争创河南精品年鉴这波新机遇。因为,这既是年鉴工作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年鉴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担当。

  三、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推动河南精品年鉴工作开创新局面,必须抓实顺应发展大势、勇于自我革新这个契合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用户提供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超高清(3D)视频等更加身临其境的极致业务体验,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沟通、交流乃至整个生活方式,支撑着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特别是随着5G技术的不断发展,百度搜索、维基百科、微软必应等互联网搜索引擎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加之urlib、urllib3和requests等网络爬虫技术加持,传统信息传播获取方式面临巨大挑战。年鉴事业是党的事业。地方综合年鉴作为公共文化产品,以存史、育人、资政的服务功能为核心导向,以承担好记录新时代、书写新主题、讴歌新时代为责任使命。作为大容量的工具书,纸质版年鉴洋洋洒洒百十万字,装帧精美,直观陈列,具有满满的仪式感、浓重的书香气。但纸质版年鉴条目信息孤立,查询联动性不足;条目信息被动,个性化推送能力欠缺;条目信息闭锁,补充修正渠道淤塞等诸多不足,逐渐不能适应当前读者“快餐式”阅读习惯。面对大势所趋,地方综合年鉴要想在众多的文化产品中脱颖而出,让服务对象便读便用、喜闻乐见、得心应手,我们年鉴编纂工作者就必须走出守成有余、创新不足的囧境,就必须补齐框架设计呆板、资料来源单一和信息技术贫乏等短板,就必须在年鉴编纂方式与传播方式上勇于自我革新。我们要以“互联网+年鉴”的方式,收集编纂年鉴、传播利用年鉴,利用多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等流量渠道扩张年鉴流通渠道,实现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共用,进而推动年鉴从“内”向“外”、从“存”向“用”、从“静”向“动”、从“平”向“精”的华丽转型。新征程,我们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推动河南精品年鉴工作开创新局面,必须抓实顺应发展大势、勇于自我革新这个契合点。因为,这既是盘活综合年鉴创新发展的妙手,更是打造精品年鉴和特色年鉴的本手。

  新时代,蓝图已经绘就。新征程,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指引河南精品年鉴工作开创新局面,记录好、研究好、阐释好党的光辉历程,记录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生动实践,以精品年鉴工作新实效检验理论学习新成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者系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第七研究处三级主任科员 )


责任编辑:孙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