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赵立伟:一脉相承 与时俱进 ——从几个点看二十大报告的继承与创新

来源: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作者:赵立伟时间:2022-11-07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科学回答时代之问,着力解决时代课题,需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牢牢把握时代特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刚刚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整个报告即是党的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理论的创新必须做好对原有党的理论的继承,可以说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纵观党的二十大报告,处处体现着继承与创新,与党百年历史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党提出了“三个务必”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我们读到了党中央对全党更严、更新、更高标准的政治召唤和实干要求。

  70多年前,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际,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之后中国共产党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开启了建设新中国的历史征程。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号召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如今,我们党已走过百年,在成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再次发出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以“三个务必”告诫全党。“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三个务必”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向外界阐释了党遵循的宗旨、坚守的作风和发扬的精神。

  其中“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可以说是“两个务必”精神内核的传承与弘扬。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依旧不能骄傲自满、止步不前,不能丢掉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要继续艰苦奋斗、锐意进取。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鲜明体现百年大党与时俱进的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基于我们党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历史新坐标作出的。只有高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旗帜,才能使党永葆生机活力,才能在奋战新征程中夺取新胜利、创造新辉煌。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则蕴含着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洞察。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各国经济复苏乏力,党的自身建设也存在有待提升之处。对于危机的管理水平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面对挑战,唯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破难题、解困境。

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1945年7月,黄炎培在延安窑洞中问毛泽东,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人民监督”就成为我们党总结出的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百年党史特别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成功实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揭示了自我革命的“第二个答案”。从人民监督到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跨越时空、交相辉映,映射出一个百年大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人对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探索越来越深入,答案越来越明确,理论越来越清晰,实践越来越自觉。

  “第二个答案”是在我们党全国执政70多年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中形成的,与延安局部执政时提出来的“第一个答案”相比,执政环境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需要我们以自我革命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强调“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自我革命是我们党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给出的“第二个答案”,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新飞跃。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进一步阐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并概括出“六个坚持”的基本路径、“九个坚持”的主要经验。

  如今,这一重要论述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标志着我们党对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高度,为解决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和本质要求,并作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的战略安排。

  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总结经验、高瞻远瞩,按照中国实际探索现代化建设道路,提出处理好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分步骤地推进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发展等。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这是四个现代化的概念第一次提出。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四个现代化”的提出与实践,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9年 3月 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会长马尔科姆·麦克唐纳时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3月 2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的初步界定。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在确立发展目标的同时,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不断前进。

  进入新时代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更为深远的战略谋划。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并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通过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总结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经验,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指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时间表和路线图。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和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和部署,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创造新的发展奇迹,为中国和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系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第三研究处副处长)


责任编辑:孙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