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党史研究

李文文: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

来源: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作者:李文文时间:2022-11-04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正式在党的报告中被明确提出并加以系统论述。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探索,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既反映人类共同意愿又反映中国独特洞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文主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新时代四个时期来论述中国共产党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梦想与追求。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各阶级有志之士为挽救民族危亡,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进行了多种尝试。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尝试都以失败告终。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追求才有了“主心骨”,对现代化的探索也逐步走上“正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点是革命和建设并存。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前赴后继、流血牺牲,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在建设方面,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则将现代化的重点放在工业化上。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阐述苏维埃政府的方针政策时提出,为了将来能发展到社会主义,苏维埃政府必须实行国家工业化政策。1944年5月,陕甘宁边区工厂职工代表会议召开,毛泽东强调,现代的新式工业是“最有发展前途、最富于生命力、足以引起一切变化的力量”[①],中国落后和被日本侵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没有新式工业。刘少奇在此次会议上也指出,新民主主义政府的责任就是要把中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首次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在取得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之后,中国将逐步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使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向现代化发展,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稳步地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历史任务。由此可见,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是从经济工业化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现代化的内涵,把现代化等同于经济建设方面的工业化。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关于现代化的这些探索,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正式起步。在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首先从政治建设入手,创立了与国情和国体相适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形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从而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同时,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奠定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开展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将现代化目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单一的“工业化”逐步拓展为“四个现代化”。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首次表述“四个现代化”。他指出,只有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②],中国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1956年9月,“四个现代化”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但是,在1957年2月的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会议和1957年3月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毛泽东只强调了“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三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1959年12月至 1960年2月,毛泽东在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谈话中,强调要在他之前“三个现代化”的基础上增加“国防现代化”。根据毛泽东的这一建议,1964年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次重申了“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相对于“四个现代化”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最初表述,这一新表述不仅将“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调整为“现代科学技术”,而且将“现代化的农业”与“现代化的工业”的先后顺序做了对调,凸显了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农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在这次大会上,周恩来还第一次阐述了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分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他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分为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四个现代化”走在世界前列两步来完成。1975年1月,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又对“两步走”的时间作了明确安排。自此,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鼓舞亿万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方向和动力源泉。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已暴露出偏重重工业发展、忽视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等缺点和错误。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明确指出要“以苏为鉴”,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处理好国家发展的“十个关系”。其中就要求要正确处理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关系问题,走中国自己的工业化的道路。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意指中国经济建设要以重工业为中心,同时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已经开始摆脱“苏联模式”、西方现代化模式,开启了独立自主探索的新历程。为实现工业化,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指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③] 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起点,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将近70年的奋斗历程。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和战略问题,逐步形成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理论。改革开放之初,面对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把全党工作的中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根本指导方针”。[④]邓小平更是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⑤]1979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英国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全新概念,着重强调中国20世纪末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与西方所说的现代化不同。1979年12月,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的大平正芳时,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这一富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词语,来描绘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此后,邓小平在出席国家重要会议、接见外国元首和访华团等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并阐释“中国式的现代化”。针对“全盘西化”的现代化思潮,邓小平强调,中国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是“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因为在中国搞现代化建设,只能依靠社会主义,不能依靠资本主义。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行进方向。

  在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总是根据发展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党的十三大提出将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在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即将实现之际,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则在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确立了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和两个“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中国现代化建设得以长足发展,实现了初步起飞。

  四、新时代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的探索与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创新突破。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同时还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用全面“建成”小康代替“建设”小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能感受到的阶段性目标。而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⑥]。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即“第五个现代化”目标。这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推进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步伐。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九大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点提前至2035年,并将中国现代化目标提高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专题研究国家治理问题,并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提出“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更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

  202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成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又及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带领全国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勇毅前行,揭开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2021年7月6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论断。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发展过程,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报告还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逻辑严密、框架清晰、内涵丰富,系统地回答了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懈奋斗、勇于探索、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引下,中国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强盛,在几十年时间里走过西方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创造了中华民族从沉沦而奋起、由苦难而辉煌的命运转折。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将继续指引中华民族走向更加光辉的未来,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作者为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第一研究处副处长)

  [①] 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514-515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2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0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0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2-163页

  [⑥]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2页。


责任编辑:孙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