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刻进年轮的文字

来源:0时间:2017-08-04分享:

信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信阳市史志办一班人,勤奋努力,自强不息,在省史志办的科学指导下,在信阳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2015年年鉴编纂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市本级及七县二区均编纂出版了地方综合年鉴,实现了全覆盖。年鉴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效益日益彰显。
  一、营造修志编鉴的良好环境
  1.有力的行政推动。党委、政府联合下文,主导年鉴编纂工作。年初,市委、市政府联合下文,对年鉴组稿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各县区和市直各部门要把年鉴的供稿工作等同于社会民生大事,抓紧抓好抓落实。信阳市政府在每年六月份对各单位供稿情况进行统计,对完成任务好的单位通报表扬,对稿件完成不及时、内容不符合要求的单位,通报批评。县区年鉴工作,也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常抓不懈。平桥区、罗山县等县区的年鉴编纂工作均由本级党委和政府联合印发组稿通知;光山县委、县政府成立年鉴编纂委员会,由一名副县级领导专门负责协调解决编辑出版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积极的舆论支持。2015年6月,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在市史志工作汇报材料上作出批示:"修志编鉴工作确实重要,也确实很苦。史志工作者要多创新、多努力、多出一些有价值的新成果。有关部门要多支持、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市长乔新江担任《信阳年鉴》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亲自为《信阳市志》《信阳州志》作序。2015年11月,信阳市平桥区史志办主任王豫湘作为河南唯一代表被中指组通报表扬,并荣耀参加了全国地方志先进工作者座谈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3.坚强的人力物力支撑。市史志办调进三名业务领导及人员,编辑力量得到加强。罗山县、新县两县史志部门业务人员,均享受副科以上待遇。潢川、光山等县区史志室,调整充实了领导班子。各级党委、政府把年鉴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市县两级综合年鉴编纂工作顺利开展。《信阳年鉴》每年由市级财政拨付经费25万元;商城县自2014年起将年鉴编纂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每年保障经费15万元;其他各县区也都全力保障年鉴出版工作,按照实际所需拨付费用。
  4.大张旗鼓的表彰。新中国成立以来,市委、政府首次对史志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进行隆重表彰。2015年6月26日,信阳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二轮修志表彰大会,联合表彰在修志编鉴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省史志办主任管仁富出席大会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市四大班子领导出席会议。县区分管领导及市直各部门负责人、撰稿人员共300多人参加了表彰大会,44名先进个人和39个先进集体受到表彰。
  二、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
  1.典型示范。《信阳年鉴》于1999年创刊,已连续出版16卷,基本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但是县区年鉴编纂参差不齐,有的只是收集资料保存,没有正式出版,有的因为人员、编制、经费等问题一直未启动年鉴编纂工作。针对此种情况,我们重点选取了基础条件较好、人员力量较强,已经编辑出版了地方综合年鉴的罗山县和平桥区作为典型示范县区,组织各县区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多次到两县区召开现场会,学习先进经验。《罗山年鉴》连续出版15卷,工作进入常态化;《平桥年鉴》连续公开出版9卷,曾经获得过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二届年鉴评比一等奖,当时是河南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年鉴。通过组织编辑人员到先进县区交流和学习,既是对典型县区的一种肯定、一种激励,也是对其他县区的一种示范、一种促进。几个没有开展年鉴工作的县区,克服困难,迈出了第一步,启动年鉴编纂工作。其中,《商城年鉴》于2010年创刊,至今连续出版6卷;《潢川年鉴》于2010年创刊,已连续出版6卷;《新县年鉴》于2011年正式启动,至今已经编纂出版5卷。
  2.攻破难点。《浉河年鉴》于2005年出版第一卷,后来因为经费和人员问题未能继续公开出版,只是收集资料,作为内资保存。为恢复《浉河年鉴》编辑出版工作,市史志办领导班子多次到浉河区政府协调,帮助浉河区史志办解决年鉴出版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市史志办的积极指导下,自2009年始,《浉河年鉴》恢复编辑出版,至2015年已累计出版8卷。淮滨县史志室从1985年起开始收集年鉴资料,起步较早,但是,多年来只是作为内部资料保存或印刷,没有正规出版书号,未能逐年公开出版。为帮助淮滨县攻克出版关,市史志办主要领导专门到淮滨县与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交流思想,并和淮滨县史志办负责人深入交谈。2015年,《淮滨年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公开出版。
  3.全力推进。至2014年,光山县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启动年鉴编纂工作。我们坚持年鉴工作"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多次到光山县进行专题调研,与光山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以及光山县史志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和方案,谋划《光山年鉴》启动事宜。在光山县委的支持下,光山县政府为史志部门专门解决了人员编制,又从光山县教育系统抽调3名人员,到史志部门从事年鉴编纂工作。经过努力,《光山年鉴》于2014年启动稿件征集工作,2015年5月《光山年鉴》正式出版发行。《光山年鉴》的编辑出版标志着信阳市县两级综合年鉴编纂实现了"满堂红"全覆盖。
  三、着力提升年鉴编纂质量
  1.提升编纂水平。信阳市史志办认真落实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提出的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服务型"四型方志机构的指示精神,把加强业务学习放在重要位置。近年来,积极组织各县区业务骨干参加省、市史志部门举办的各种培训班。并创新思路,先后与国内知名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联合举办培训班,利用大学的学术资源培训业务骨干,分享其文化研究成果,拓展编辑人员工作视野。每年举办一期业务培训班,成为信阳市史志工作的常规性计划。4月在新县举办史志业务培训班和《信阳茶志》推进会,培训业务骨干30人。同时,抓好日常学习,市史志办每周的星期一下午是集中学习时间。
  2.管控质量措施。一是攻克组稿难关。我们采取"一副重担众人挑,大家肩头轻飘飘"的办法,全室人员参与,实行三包。包催要稿件,包业务指导,包责任追究。对完成任务较好的编辑,优先外出学习培训,并作为年度考核优秀人选主要条件。二是搞好统编工作。在《信阳年鉴》编撰过程中,我们紧跟时代步伐,科学调整篇目设置,适时调整框架结构,积极增加新的篇章条目,以期全面反映年度大事、要事、新事、特事和不同层面、不同单位和部门的新变化,提升年鉴承载能力。如,在旅游类目里增加了对旅行社和三星级以上旅游酒店的记述;在文化新闻出版类目里,增加了古文化遗址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名录;在专记里增加了出山店水库、信阳家居小镇、信阳十大新闻等篇目,使年鉴服务中心工作的效能逐渐加大,含金量逐年递增。同时,特请省地图院为我市绘制了新的政区图,为社会各界了解信阳提供更加全面直观的窗口。各县区年鉴也在保持原有特点的同时,对相关条目及内容作了优化调整,使设置更加合理、重点更加突出,时代和地域特色更加鲜明。《平桥年鉴》通过年鉴告知民众所处地域的食品安全卫生状况、产品质量状况、环境污染状况、就业市场劳动力状况及政府促进措施、医疗卫生收费、教育收费、市场物价变动情况等。三是把好质量关口。《信阳年鉴》在年初就制定编校流程图,实行"三校二核一审"制度,主编和责任编辑及校对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环环相扣,减少失误,严把年鉴编纂质量关口。《商城年鉴》一直坚持内部评审制度,在年鉴初稿形成后,组织内部人员进行评审,然后修改完善,减少差错率。四是增强个性魅力。注重对年鉴装帧的推陈出新,彰显信阳年鉴的典雅古朴之美及厚重的文化底蕴。同时,运用彩色图片,紧扣地域特色,展现大美信阳的风情地貌。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彰显信阳生态秀美、风光迷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特点,《信阳年鉴》在卷首彩页上开辟专栏,以"美丽乡村、古民居、古作坊、古树名木"、"信阳十大名片"等栏目,对信阳市的风土地貌、民俗民情等作全方位呈现。《平桥年鉴》《商城年鉴》《新县年鉴》等县区年鉴突出地域特色,打造具有悠久淮河文化和浓郁豫楚风情的装帧特色。
  四、大力彰显服务功能
  "方志流传绵延千载,贵在史识,重在致用。"年鉴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献,是传承文明的重要纽带,其价值就在于用。2015年,信阳市史志办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更新理念,把年鉴所蕴含的丰厚地情资源转化为优秀智力成果,在茶文化、根亲文化、红廉文化研究以及招商引资旅游开发等方面发挥作用。并适应形势需要,拓展渠道,创新手段,利用地情网站、方志馆(室)等平台,广泛传播地情信息,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各界提供咨询服务。
  一是开展志鉴"四进"活动。开展年鉴、志书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四进"活动,先后向各县区、市直各单位、党建定点联系社区、市县区两级图书馆及部分乡村等200多个单位赠送了《信阳年鉴》《信阳市志》等地情图书两千余册。
  二是为党委政府提供资料,建言献策。在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大别山红廉文化苑、信阳历史博物馆、大别山干部学院等项目建设中,市县两级史志部门积极参与,提供了地情资料服务。在市纪委组织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资料编写、"红廉文化苑"布展工作,以及《红廉大别山》一书的编辑工作等过程中,市史志办上报有关地情资料约500多万字。
  三是利用年鉴和志书资源,编辑地情图书。市县两级史志部门一年来编辑出版和参与编辑了《鸡公山近代建筑》《民政大典》(信阳概况)、《中华蒋姓淮滨寻根》《浉河区民间故事集》《厚重光山》《新县古村落概览》《美丽乡村》等地情图书。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将紧紧围绕省史志办部署的工作任务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主动担当,凝聚智慧,在服务地方各项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