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浅谈韩国华裔丁氏的来源、社会地位及其繁衍

来源:0时间:2017-08-04分享:

杨海廷

  朝鲜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许许多多其他民族成分,其中华裔的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他们的祖先由于种种原因而迁居朝鲜半岛,和当地的朝鲜民族共同生活,相互交流,和睦相处,荣辱与共,不知不觉地吸收了朝鲜民族的文化、习俗、信仰,最终融入朝鲜民族,成为朝鲜民族共同体的一员。80年代开始韩国兴起寻根运动,修家谱、建宗庙,家族观念日渐增强。在韩国的华裔朝鲜族人受韩国寻根运动的影响也纷纷编修族谱,修建宗庙。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华裔朝鲜族人逐渐了解中国,关心自己家族的历史,产生到祖籍看一看的寻根愿景。
  1996年,韩国丁氏宗亲会的秘书长丁炳泰来到南阳寻亲无获。时任南阳市地方史志办主任秦俊得知后,会同唐河县地方志办公室有关人员经过多方查阅资料,论证得出唐代"大川里"就是大河屯,把韩国丁氏的祖根确定在唐河县的大河屯。同年10月,韩国丁氏大宗会副会长、丁氏韩中文化交流会会长、纽高商事社长丁丙泰先生首次来访,表达了韩国丁氏宗亲寻根谒祖的迫切愿望。1997年8月,韩国丁氏大宗会副会长丁丙泰先生再次来访,捐款1万元人民币,用于丁氏文化研究工作经费。唐河县丁氏文化研究会在大河屯镇丁营村竖立了"丁德盛故里"碑。
  一、韩国华裔丁氏的来源探究
  民族是无数个家族构成的社会共同体,而姓氏则代表着这个由血缘关系构成的家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种种原因,诸多中国人迁居朝鲜半岛,融入朝鲜民族共同体。
  据史料记载,朝鲜民族常见的姓氏约有230 个。其中有164个姓氏的祖先是从中国迁入的,约占朝鲜民族的姓氏总数的70以上。可见,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不仅有着唇齿相依的地缘关系,而且拥有割不断的人脉关系。下面笔者对华裔朝鲜族人丁氏家族的来源,作出归纳分析。
  据《韩国押海丁氏大同族谱》记载:丁德盛(800-894),唐朝南阳大川里人,号大阳君,少有逸才,弱冠登科,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宫说书、进贤馆副士。公元817年,随李愬平蔡州有功,宪宗封其为县伯,食邑七百户。文宗时为翰林院大学士,武宗时为尚书右丞,宣宗时为谏议大夫。因其刚直不阿,直言上谏,触怒了皇上。大中年间受杖责,大中七年(853年),丁德盛被流放新罗(今韩国),以20年为限。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后,皇帝先后二次下诏宥还,均被婉拒。昭宗乾宁元年(894年)三月初一,丁德盛卒于(新罗)押海郡,享年94岁,其墓在押海政丞洞。其妻高氏,号潘阳夫人,唐御史高应寅之女。
  另外据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年出版李永勋主编的《朝鲜族姓氏漫谈》一书介绍介绍,"押海丁氏始祖丁德胜原为中国唐朝文宗时大丞相,唐武宗封为大阳君,因直疏军国事受挫,853年亡命新罗,其后裔世居务安郡押海。"
  这两处记载都说明丁德盛是因为政治原因而去韩国。其实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查阅韩国相关史料得知:金浦公氏始祖公允辅中国唐朝学士,755年为避安禄山之乱而亡命新罗,隐居京畿道金浦。光州卢氏始祖卢穗,原为中国范阳人,为避安禄山之乱,率九子亡命新罗,定居平安道定州。咸阳吕氏始祖吕御梅原为山东莱州人,唐朝僖宗时翰林学士。约在877年为避政乱亡命新罗,其后裔世居咸阳。坡州廉氏始祖廉郊明,原为中国乔木世家,唐王朝政乱时,投奔新罗,其后裔世居坡州。锦城罗氏始祖罗至强,原为唐朝尚书左仆射,因政见不同而亡命新罗,其后裔世居罗州。安东张氏始祖张贞弼,原为中国浙江绍兴府人,888年随父张源为避政乱投奔新罗,其后裔世居安东。
  二、韩国华裔丁氏的社会地位
  根据资料分析,在朝鲜民族的发展史上,华裔朝鲜族人的社会地位是非常显赫的,身居高位者,不胜枚举。其原因是:首先,从政治上看,长期以来朝鲜半岛与中国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古朝鲜时期、三国时期、统一新罗时期、高丽时期、朝鲜时期,都与中国大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客观上统治者需要一批了解中国大陆的富有谋略的政治家,而为了政治避难迁入朝鲜半岛的华裔朝鲜族人的祖先成为统治者首选的对象,所以因为躲避政乱而迁入朝鲜半岛的华裔朝鲜族人的祖先大多得到了统治者的重用。比如:丁德盛长子烈道(819-905),唐大司马大司农,有功于新罗,封灵光,号筽城君。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卒,享年87岁,墓在押海烽燧山。次子应道(822-910),唐侍御史给事中、广御史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有功于新罗,宪安王朝封罗州,号锦城君。唐哀帝天佑六年(实为后梁开平四年,即910年)卒,享年88岁,墓在丁德盛墓左冈。锦城君有三男,长曰必琅,继筽城君,新罗宪安王朝大相;仲曰必珍,上仆射,有功于新罗,宪安王朝封义昌,号桧山君;季曰必琠,博学士。女金晖,嫁景文王第三子,封孝诚大君。可见丁德盛的后裔移居朝鲜后,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重用。
  另外,据韩国史料记载:如沔川卜氏始祖卜智谦,原为中国唐朝大学士,为避政乱,迁入新罗。918 年以其勇谋,赶走弓裔,推举高丽国王之故,成为开国功勋、大将军。清州韩氏在李朝时期就有12名相臣,24名功臣。骊兴闵氏先后出现4名王妃,13名宰相,244名文科及第。绫城具氏仅李朝时期就有2名相臣,9名功臣,3名驸马等等。
  究其原因,一是迁居朝鲜半岛的华裔朝鲜族人的祖先大多是在中国身居高位,无论"文",还是"武",都是出类拔萃的。二是历代朝鲜统治者都客观上推行了利用华裔朝鲜族人的政策。三是朝鲜半岛与中国大陆之间,无论是地缘关系,还是人缘关系上,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历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环境,使华裔朝鲜族人拥有了身居高位的必然性。
  三、华裔朝鲜族丁氏在韩国的繁衍及名人
  丁氏随着繁盛,分籍为以丁赞为一世祖的押海丁氏,以丁德盛次子丁应道为派祖的罗州派,以丁赞之弟丁宽为派祖的昌源派,以丁德盛长子丁烈道为派祖的灵光派,以丁令孙(高丽末为左赞成,朝鲜开国后封为义城君)为派祖的义城君派,近代,因丁氏为同源同根的一个血统,把门宗统一为押海丁氏单一本贯(原籍)。
  丁氏名人:
  华裔朝鲜族人是朝鲜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朝鲜民族的历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朝鲜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无不留下他们的深深的足迹。他们为朝鲜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韩国丁氏名人如下:
  丁赞,高丽恭愍王朝武将,长期在元朝为官的崔濡等人,企图逐恭愍王,推戴德兴君(高丽忠宣王第三子,在元名塔思帖木耳,谄媚讨好元帝,为害国民怀有野心)为高丽国王,全控高丽,在此危急时刻,高丽国王急派大军去西北边境防御。时为西北面都安抚使的丁赞韩晕联合,以游击兵将巡逻诸营,视察军情,这时,兵马使睦忠依靠宰相仁吉势力,不但不听丁赞指挥,反而猜疑丁的行动,甚至诬陷丁赞与德兴君勾结,欲置丁于死地,国王难断真假,把丁赞监禁在巡军所拷问、调查,并让丁赞与睦忠对质,结果弄清是非,纯属诬陷,丁赞获释。在此期间,德兴君率军一万渡过鸭绿江征战,被都指挥室安于庆和名将崔滢击败。
  丁若镛,朝鲜李朝学者、诗人。字美镛、颂甫,号茶山、与犹堂。祖籍全罗道罗卅。7岁能作汉诗,22岁中进士,28岁文科及第。历任弘文馆修撰、京畿道暗行御史同付承知、谷山府使等职。他为人刚直,不求媚于权贵,特别是在任暗行御史时,曾弹劾官吏的贪污舞弊,不断受到反对派的诬告和陷害。40岁时被贬,流放康津等地18年。1818年释放回里,专心从事写作和研究学问,直至去世。丁若镛是实学派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实学派诗人和作家。对诗歌创作,他反对单纯"吟风咏月"和形式主义,强调文学的教育意义,即要有"美刺劝惩"的效果。作有汉诗2,500余首,有不少是表现农村生活和农民在封建制度下挣扎度日的处境,谴责封建官吏的剥削和儒学者的伪善。著有《与犹堂全书》503卷。被认为是韩国"汉字出现以来留下最多著作"的大学者,共留下五百余部著作,在宗教典籍、政治、经济、法律、医学、农事、筑城等方面都有所涉及,是一个各方面皆通的全能型人才,因此也被称为"韩国的达芬奇"。然而,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虽然身为贵族,丁若镛仍然胸怀改造现实的想法。他主张对政治机构和地方行政制度进行全面革新,并且希望在土地均分的基础上按照劳动力去分配收获的成果。另外,他曾任京畿道的"暗行御史",大力打击了铲除祸害百姓的贪官污吏。他凭借"东方筑城术"被认为是朝鲜王朝最杰出的工程师。
  丁来赫,在美国堪萨斯州的指挥参谋大学学习,曾任韩国前国会议长,立法院长、丁氏大宗会终身名誉会长。1970年3月10日-1971年8月25日任大韩民国国防部长,1971年8月25日,国防部长丁来赫因为实尾岛事件被迫辞职。
  丁一权(1917年-1994年),出生于俄国沿海州妮科尔斯克(现乌苏里斯克),是贯罗州丁氏后裔,1964年5月10日至1970年12月20日被任命为国务总理,在任6年零7个月。1966年12月~1967年6月兼任外务部长官。后任韩国国会议长。退出政坛后,1983年,丁一权任英国国际战略问题研究所研究员、英国牛津大学交流教授、韩国在乡军人会顾问。著有回顾录《回忆录——战争与停战》、《丁一权回忆录》。
  丁奎福,高丽大学名誉教授,汉学家,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迅速发展。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韩国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丁奎福等应邀与会。会上,他介绍了韩国珍藏中国古代小说的情况及新的发现。和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合作指导下,由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王汝梅教授和韩国鲜文大学中文系朴在渊教授共同主持校注《韩国藏中国稀见珍本小说》(全五册)。在1998年第一届顺天乡汉学交流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主题发言《东方文化的再起与中韩日文学的相关性》,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他以中国、韩国、日本的文化交流作为论证的背景,具体分析了在韩国广为传诵的《金螫神话》九云梦》与中国古典小说《剪灯新话))(九云楼》的密切关系,论述了东方文化在中国、韩国、日本等东方文化中心国家间的传播以及不可分离的必然关系,对于东方文化在当今世界上的重要地位作了深刻的阐释。
  现在韩国有丁氏族人28万人之众。人才济济,已遍布韩国的各行各业,他们或从政为官,或创办实业,或执教大学,或供职军界。自从1996年韩国丁氏宗亲会的秘书长丁炳泰把唐河大河屯认定为始祖丁德盛公的桑梓之地后,韩国华裔丁氏寻根谒祖团来唐河寻根活动持续频繁,每隔一到两年就来唐河省亲祭祖,其中来唐人员不乏商人、企业家、政要等等,双方就文化交流、经贸合作、友好往来等诸多事宜达成共识,增进了中韩友谊,促进双方共同繁荣进步。

(作者单位:唐河县地方史志办公室)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