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李元桢与《安阳县乡土志》

来源:0时间:2017-08-04分享:

吕何生

  乡土志是地方志的一种,但其实质是乡土教材。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旧式教育的结束,近代新式教育的开始。该学堂章程拟定了初等小学堂历史、地理、格致(指植物、动物、矿物等)三科的乡土教学内容。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学部颁行《乡土志例目》,共分15个门类,该例目实际上是为初等小学堂编写乡土教材服务的。
  清末实行"新政"时期,积极兴办学堂,重视爱乡爱国教育,爱国自爱乡始,乡土志的编写于是应运而生。《乡土志例目》曰:"唯乡土之事,为耳所习闻,目所常见……其引人入胜之法,无逾此者。"这种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是一种具有亲切感和生动性的教育方式,今日观之,仍值得借鉴。
  乡土志产生于清末,虽然实为乡土教材,但方志界有些学者仍然将它列为地方志的一种。方志学家朱士嘉在其1934年撰写的《方志之名称与种类》一文中即把乡土志列为地方志的一种。方志学家傅振伦亦持相同观点。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在《凡例》中明确指出收录范围包括乡土志。
  《安阳县乡土志》编写于清光绪末年(1908年),编写者为安阳县知县李元桢。该乡土志为抄本,未曾刊印,存金陵大学图书馆(今南京大学图书馆),全国仅此一家图书馆藏有该书,是为孤本。北京天文台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有《安阳县乡土志》。刘永之、耿瑞玲编著的《河南地方志提要》亦收录有该乡土志,在介绍编修人李元桢时写道:"安阳县知县,其余履历不详。"
  经过笔者多年来的资料搜集,兹将李元桢的生平事迹简介如下。李元桢(1841-1928),字紫珉,江苏吴县人。清光绪五年(1879年)考中举人。光绪十九年(1893年)署河南汤阴县知县,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任汲县知县,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署汝阳县知县,旋代理郑州知州。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至宣统二年(1910年),先后三次任安阳县知县。宣统三年告老还乡。民国《续安阳县志》"循政志"对李元桢的治绩予以褒扬,说他"前后任安阳县事凡三。裁革陋规,厉行新政。筹办学务尤力,改城乡义学为学堂,自元桢始。"
  清末,在县级之下划区,安阳县的划区即由李元桢主持筹划。全县划为十区,以方位命名,即中区(县城,区公所驻城内县前街,以下括号内的地名均为区公所驻地)、东一区(白璧)、东二区(崔家桥)、东三区(洋泛)、西一区(曲沟)、西二区(水冶)、西三区(善应)、西四区(伦掌)、南区(魏家营)、北区(洪河屯)。此区划一直延至民国时期,民国19年(1930年)改为以序数命名,但仍为十个区。
  1983年6月,在安阳市第五中学北院(位于老城内东南营)发现《彰德府中学堂记》碑,该碑刻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冬。当时,笔者与安阳市教育志主编李九思先生同往视之,并将碑文抄录下来。该碑文为民国《续安阳县志》所失载,故颇为珍贵。碑文后面的署名有十几人,列于首位的是彰德府知府岑春煦,列于第二位的即为李元桢。李元桢名字前的官衔是:"知府用,在任候补直隶州,调补安阳县知县。"这篇碑文后来刊载于1993年的《安阳史志》上。2008年出版的第二届《安阳市志》将其收入书中。
  《安阳县乡土志》共分15个门类(同《乡土志例目》中规定的门类设置):历史、政绩、兵事、耆旧、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商务。其中,人类、户口、宗教、实业、商务等目为旧志所无,显示出时代特色,兹举几例说明之。
  人类目。记述了安阳回族"世居县城西关"。直到今天,安阳回民仍居住在西关一带。该目还记述了当时来安阳从事贸易的主要是山西及彰德府属武安的商人,约有四五百人之多。
  户口目。记载了清朝末年安阳全县的户数和人口数。户数为7万有余,人口28.3万人。
  宗教目。记载天主教徒200余人,耶稣教徒200余人。说明西方宗教在清末已传入安阳。
  实业目。记载了士、农、工、商各业的人数。其中工人5000余人,商人4000余人。从事工商业的人数还是相当可观的。
  商务目。记述了农产品和其他物资的运输销售情况。安阳的小麦由卫河运往天津;棉花则由陆路运往山西、河南等地。山西和怀庆府(今焦作一带)的煤炭则运到安阳销售。
  以上记述虽甚简单,却从中反映出清末安阳社会的时代变迁,是很有价值的资料。
主要参考资料:
①《安阳县乡土志》,清光绪末年抄本。
②清光绪己卯科(光绪五年)李元桢乡试中举录。
③《姑苏李氏家谱》,2008年编印。
④民国《续安阳县志》,1933年铅印本。
⑤《河南地方志提要》(刘永之、耿瑞玲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⑥邹涛:《20世纪以来晚清至民国时期乡土志研究综述》,载《中国地方志》2013年第4期。
附记上海市川沙县地方志办公室李毓杭先生(李元桢之孙)曾提供部分资料,谨此致谢。

(作者单位:安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