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袁世凯与安阳

来源:0时间:2017-08-04分享:

韩 宁

  安阳,清朝名为"彰德"。清末至民国初年,特别是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后这个重大历史时刻,彰德成为中外多种政治集团关注的焦点。满清王朝、革命党人、北洋集团、国外势力各色人等的视线,都投注到彰德府城北的洹上村,聚焦到隐居于此的袁世凯身上。袁世凯(1859年~1916年),河南项城人,字慰亭,号容庵,也称袁宫保,据其三女儿袁静雪《女儿眼中的袁世凯》记载"清廷认为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和袁世凯在八国联军入侵时期,共保东南疆土,勋劳卓著,同晋太子少保衔。太子少保本来是一个空衔,但在封建王朝得到这个头衔,是很荣耀的。袁世凯特别喜欢这个头衔。他最喜欢人们称呼他为'袁宫保'"。早年投靠清军庆军统领吴长庆,出驻朝鲜建功,升任驻朝通商大臣全权代表。归国后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后擢升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组建北洋六镇,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他为首领的北洋军政集团。曾调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其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光绪帝、慈禧太后去世后,清廷罢免其职务,乃"回籍养疴",来到彰德。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诏袁复出,任命袁氏为内阁总理。袁世凯挟迫清帝退位,以和平方式推翻清朝,成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5年12月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被迫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忧惧而亡,葬于河南安阳。本为河南项城人氏的袁世凯,一直怀有深厚的彰德情结,直至皇帝梦碎,魂归彰德,个中缘由颇为令人玩味。袁世凯生前死后与安阳非同寻常的关联,不仅是历史学家潜心研究的课题,也是普通民众茶余饭后的谈资,长期以来广受关注。本文试将袁世凯与安阳千丝万缕的联系做一梳理,通过了解其在清末民初若干重要时间节点的活动,以求对袁世凯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能够有一些更为清楚、客观的认知。
  一、彰德会操,扬名中外,培植北洋集团的政治根基
  20世纪初,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痛定思痛,力行新政,加快了军事改革步伐。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设立练兵处,加强对全国各省军事改革的指导和监视,计划全国编练36镇新军,逐渐取代旧军,奠定新的国防力量。至1905年,北洋练成6镇,湖北等省亦成就可观。光绪三十二年五月(1906年6月),为了考察新军的实际作战能力,洗刷积弱之耻,向东西方各国展示中国军事改革成就,直隶河间会操一年后,清廷决定再进行一次大规模会操,任命袁世凯、铁良为阅兵大臣,会操地点选在河南彰德。
  参加会操的北洋新军为北军,段祺瑞任总统官,陆锦任总参谋官。北军总兵力为1镇1混成协,共16172人。湖北新军第八镇和河南新军第二十九混成协合编为南军,张彪任总统官,兵力为17786人。南北两军总兵力为两镇两混成协,官佐弁兵夫役共33958人。南军用过山炮54尊,陆路炮36尊,步枪9294杆,马枪1080杆,接济车393l辆,弹药车36辆,乘用马骡1243匹,军服皆系蓝色。北军用陆路炮54尊,过山炮36尊,步枪9288杆,马枪1116杆,接济车415辆,弹药车54辆,乘用马骡1500匹,军服皆系土黄色。
  九月初三日(10月20日)袁世凯抵达河南彰德府,在府城内设阅兵处。英、美、俄、法、德、意、奥、荷、比等国观操人员随行,京城各部及各行省亦均派员参观,中外来宾共计487人。彰德城内顿时热闹非凡,"各省随观员纷纷到彰德,均暂自行借寓客栈,故火车站旁之客栈甚多,皆有人满之患。"阅兵处所在地彰德府城也大加修饰。1906年10月27日《时报》以《大操中之彰德城》为题,报道了大操前彰德的情形:"此次大操,北洋大臣袁宫保预先派员来彰,会同地方官吏修缮街道,大街一带各业店铺亦令涂饰一新,各店均悬灯结彩,高揭国旗,宫保并由天津派来巡捕四百名,分布巡逻,市街之整齐,人民之肃清,诚中国内地之初见也。"
  九月初三日(10月20日)至九月初七日(10月24日),南北两军进行了骑兵冲击战、主力遭遇战、攻防大战等数次演练。九月初八日(10月25日),参加会操各军在彰德府城外小张村举行新军阅兵式。南北军均着军礼服,厉兵秣马,雄纠纠气昂昂地齐集阅兵场。遵照预颁教令,按分列式、密集队运动等不断变化,队伍整肃,军容壮盛。袁世凯、铁良率诸将佐着军礼服,佩刀乘马,绕场检阅,各部队或持刀或持枪向阅兵大臣敬礼。阅兵式后,在彰德城内大摆宴席,款待中外观操者及两军将校。
  彰德会操告竣,袁世凯于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一日(1906年10月28日)和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五日(1906年11月1日)两次上折,奏报会操详情、战况评判、方略命令、编练得失等。
  彰德会操正如袁世凯在其奏折中所说,"举数省已编之军队,萃集一处而运用之,使皆服从于中央一号令之下,尤为创从前所未有,系四方之瞻听。""该镇协原系分扎数省,一经饬令编定,遂使南北数千里声势相联,气脉相贯,骎骎乎有长驾远驭之观焉。"展现出迥异于八旗、绿营等旧军,与近代东西方先进国家相接轨,适应近代化战争的鲜明特点。
  彰德会操是对袁世凯编练新建陆军成果的考察,也是晚清军事改革成就的一次展示,标志着晚清军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彰德会操为袁世凯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袁世凯及其精心编练的北洋新军精彩亮相,为海内外所瞩目,赢得包括清朝统治者在内的广泛赞誉。袁世凯被视为清廷的栋梁之才,威名赫赫,权势日隆,进一步巩固了在北洋新军的统帅地位,并由此发展起来实力庞大的北洋政治军事集团,成为他问鼎权力顶峰的强大根基。
  福兮祸所伏。北洋新军在会操中展现出来的庞大气势,北洋势力的崛起,袁世凯对北洋军的控制驾驭,深为满洲权贵所忌惮,日后他遭到清政府贬黜,亦与此次彰德会操不无关联。
  二、回籍养疴,隐居洹上,袁氏宅园渲染出的归隐氛围
  彰德会操结束,袁世凯等回京复命。1906年11月6日,清廷公布厘定中央官制方案,除内阁、军机处及外务、吏、学部仍保留规制外,其余各部均有大幅度变动。户部改为度支部,增划入财政、税务2处;巡警部改为民政部;太常、光禄、鸿胪寺并入礼部;兵部改为陆军部,将练兵处、太仆寺并入,并暂管海军部和军谘府事;工、商部合并为农工商部;刑部改称法部;大理寺改院,理藩院改部;另新增设邮传部。在重新任命担任军机大臣和各部尚书的13名高级官员中,汉人仅占5名。特别重要的几个部,如度支部、陆军部,均掌握在满人手里。稍后,清廷又将手握重权的张之洞调任军机大臣,袁世凯调任外务部尚书,并将北洋陆军4镇指挥权收归陆军部。铁良为陆军部尚书,寿勋为左侍郎,荫昌为右侍郎(3人皆为满族)。袁世凯看形势不妙,急忙于十月初三(11月18日)上折请旨将其所兼参与政务大臣、会办练兵事等权力上交,以求避祸。
  1909年初,袁世凯的人生命运陡转。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暴毙于瀛台,次日慈禧亦病逝。3岁的溥仪即位,其父醇亲王载沣以摄政王监国。载沣是光绪的亲弟弟,时年27岁,对袁世凯戊戌告密出卖光绪记恨于怀,对袁的权势过大更为不满,欲杀之泄愤,永绝后患。由于奕劻、张之洞、鹿传麟、世续等人的极力反对,列强的干预和北洋新军的威慑,使得袁世凯逃过一劫,保住了性命。1909年1月2日清廷发布谕旨:"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厚复予懋赏,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驰驱。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行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至意。"袁世凯"奉诏面赤,强作狞笑云:'天恩高厚。'"
  清朝处理权臣的惯例是先罢官再抄家最后杀头,袁世凯恐有后命,惊惧万状,即日只身逃至天津,准备搭船避难日本。后奕劻等人保其无事,方才回到北京。经此磨难,袁世凯心力交瘁,"须发尽白,俨然六七十岁人"。1月6日,袁世凯带五姨太、七姨太离京,暂居河南卫辉,袁家大部分人都逃到天津。袁克定则奉父命对彰德洹上村大加整修。宣统元年五月十一日(1909年6月28日),袁世凯移居彰德城北的洹上村。
  袁世凯祖籍河南项城,却选择彰德作为隐居地,原因何在?
  其一,彰德符合清廷"回籍养疴"的要求。袁世凯原籍河南项城,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项城虽距彰德府300余公里,但从行政区域来讲,均属河南省管辖,故袁世凯回到河南,即为"回籍"。
  其二,彰德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政治基础和文化优势。彰德位于河南省最北端,离京津地区较近,在北洋军的势力范围之内,且在平汉线上,交通便利,信息渠道畅通。两年前的彰德会操,袁世凯在此精彩亮相,是他飞黄腾达、青云直上的"福地",令其难以忘怀。在会操期间结交了一些攀附于袁世凯的当地官绅,故有一定的政治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彰德因甲骨文、殷墟的发现而名声大噪,加之彰德与其家乡项城同属河南,地域上的亲近感自然令其对彰德的关注度愈增。
  其三,家族内部矛盾,是袁世凯不回项城原籍的重要因素。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时,其同父异母兄袁世敦在山东任"营官",补用知府。由于袁世凯"背景坚实,政敌衔恨,然无奈他何,乃杀鸡儆猴,拿乃兄开刀,说世敦纵勇扰民,予以革职,并驱逐回籍。世敦大好前途,顿遭摧折。此时分明是世敦代弟受过,而世凯不但未加维护,或不无弃兄自保之嫌"。后袁世敦被朝廷革职。袁世凯在安葬生母刘氏时,与袁世敦爆发了激烈矛盾。袁母灵柩运回项城后,袁世敦以嫡子主持家务。他认为刘氏不是正房,坚决不准正门出殡,灵柩也不能埋入祖坟正穴与袁保中合葬。尽管袁世凯颇有权势,但囿于伦理纲常,与袁世敦多次争执,甚至跪下哀求,也未得到其兄许可。最后只得另购坟地将母亲安葬,但也因此和袁世敦闹翻了脸,盛怒之下与之绝交。袁静雪对此事回忆说:"从这以后,我父亲和大伯世敦就不再往来。还由于这个原因,以后就定居在彰德的洹上村,不再回项城老家,直到我父亲做了总统,他们老兄弟俩还是不相闻问的。"
  其四,在彰德置有房产。彰德洹上村原为袁世凯的儿女亲家(袁的四子袁克端岳丈)、天津盐商何炳莹(字仲瑾)购置的一座别墅,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看上此处,"爱其朗敞宏静,前临洹水,右拥(太)行山,土脉华滋,宜耕宜稼,遂购居焉。"宣统元年五月二十四日(1909年7月11日),袁世凯在复学部侍郎严修函稿中写道:"卫属庐舍狭隘,水土又劣,加之天气亢燥,家人多有病者。适彰德北郊有舍亲何副都统仲瑾空宅一所,去城少远,似较爽朗,遂于月之中挈同全眷移来此间。"
  洹上村位于彰德城北,占地200余亩,因处洹水之北,袁世凯居住后乃取此名,亲书"洹上村"三字的条石立于村东头,现藏于袁林。袁氏罢官后,其长子袁克定即负责宅园改建事宜。改建后的洹上村,周围高墙壁垒,四周设有炮楼,地方当局派两营马队驻扎护卫。
  洹上村建筑颇为独特,既有传统经典中式建筑的特色,又有西方建筑的风貌,同时又糅合了苏州园林的手法,设计精致,布局合理,宽敞豪华。宅园西部建有九个四合院,袁世凯及妻妾、子女居住于此。四合院由走廊串通,门匾题词各异,院内长廊环绕,雕栏玉砌,苍松翠柏,奇花异草,幽静清雅。东半部建有花园,以慈禧太后曾赐"养寿",命其"养寿园",园中谦益堂亦以慈禧太后赐书命名,袁世凯亲为谦益堂跋以题记曰:"光绪辛丑季冬,皇太后御书'谦意'二字赐臣某。圣意深远,所以勖臣至矣。园居成,以名堂,俾出入瞻仰,用循自省云。"园中题匾均为其二子袁克文所撰。养寿园是整个宅园中最具代表性的园子,占地约100亩,并引天平渠水入园,湖水平碧,小溪长流,喷泉瀑布,山林峻石,亭台水榭,珍禽异鸟具备。洹上村还辟有花园、菜园、瓜园、果园、桑园,种植各种花草瓜果,饲养猪、羊、鸡、鸭等家畜家禽。洹上村被袁世凯营造成一处超然世外的桃花源。
  罢官之初,袁世凯恐慌万状,惟求保命,对外界极力宣告自己一心养疴,与世无争,以让朝廷放心。在复京卿吴篯孙函稿中说:"足疾多方调治,迄未就痊,精神亦颇委顿,自度不堪为世用。莳花灌园,优游田里,长为乡人,以终吾身,于愿足矣。"反复声言"杜门养疴,向不与官场通信""凡宦途中人,无函来者,概不径致一字。"声明"迨归田以后,契好恐兄俸余无几,偶有馈赠,均皆壁返,丝毫未曾收受。"许多人数量不等的赠银包括贺寿、丧兄、嫁女、娶媳等活动的银钱馈赠一一退还。在51岁寿辰时,旧日僚属多来庆祝,袁世凯均拒不见。张勋倡议直走上房,众人哄然相随。袁世凯方才走出频频举拳赔礼。他渲染、放大着自己心如止水,与世无争的归隐姿态。
  袁世凯将胞兄袁世廉接来同住,兄弟扶杖同游,听莺钓鱼,弄舟池上。袁世廉,字清泉,袁世凯同母三兄,徐州府兵备道。到任不久遂因病辞职,居于汴州(今河南开封)。袁世凯甫至彰德,即遣袁克文将其接来同住,为其延医调治,精心照料。后病重不治,卒于彰德洹上村。著名的"蓑笠垂钓图"更是袁世凯对外渲染清心寡欲、无意仕途的掩饰。关于"蓑笠垂钓图"有两幅,一幅为袁世凯独坐船头,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身边放一鱼篓,手握鱼竿,注目水池,专心钓鱼之态;一幅为1911年5月5日发表于《东方杂志》的袁世凯与其三兄袁世廉合影照,这张照片袁克文在《洹上私乘》记载,"时先伯身左偏,身尤僵枯,先公忧之,以重金延法兰西名医梅尼博士,长留村中为先伯调治。逾年,疾大疗,几健若常人矣。一日,泛小舟于汇流池。先伯戴笠披蓑危坐其中,先公则执辑立于后,使克文以镜摄之。"该幅照片系袁克文所摄,其记述应该是可信的。
  在养寿园中,袁世凯妻妾儿女围绕身边,赏月、筵宴、弹琴、下棋,天伦之乐,其乐融融。每逢过年,项城老家的亲属就会来到洹上,北洋的僚属、故旧也经常来访,临别时袁世凯常常赠送他们一笔丰厚的程仪。他与彰德名流也颇有交往。《民国续安阳县志》记载:"袁世凯退隐洹上,廉(王廉,开封人,迁居于安阳。同治辛未进士,翰林院编修,曾任湖南按察使、湖南巡抚、安徽布政使、直隶布政使、直隶课吏馆馆长兼法政学堂监督,光绪丁酉年罢职里居。袁任总统后,王廉任袁世凯公府顾问)亦时与游钓,笠屐觞咏,意致澹然,又尝偕游黄华,纵览名胜。"京剧名角谭鑫培、王瑶卿、王慧芳、杨小朵、德珺如等被请来唱"堂会",河南坠子和柳子戏艺人有时也来洹上村演出。端方途经彰德专程拜访袁世凯时,二人还订下两门亲事:一是袁世凯二女儿许给端方的侄子;二是端方长女许给袁世凯五子袁克权。袁世凯青少年时期虽两试不中,却不乏文人情怀,乡居期间曾成立"丽泽山房"、"勿欺山房"两个文社,自为盟主,并为之提供资金用度,聚集一批文人学子赋诗唱和。袁世凯本不擅作诗,诗作不讲究平仄对仗,其后常年戎马倥偬,更无暇作诗,但此时竟也经常同文人墨客诗酒唱和。袁克文将其诗作21首辑录为《圭塘倡和诗》,刊行于世。
  袁世凯隐居彰德期间,还有以下几项重要活动。
  经营实业。袁世凯罢官回籍后表示"官可不做,实业不可不办。"又说:"罢官归田,无他留恋,唯实业救国,抱此宗旨久矣。"委托亲信继续主持他在直隶总督任内兴办的滦州煤矿、启新洋灰公司,请汲县绅士王锡彤出任经营实业的代理人。在洹上村期间,兴办了京师自来水公司,建有水厂、水塔等基础设施,城内外敷设大小水管共长370余里,各街市售水龙头共420号,为20世纪40年代中叶以前北京自来水设施的基础。另,积极筹办河南罗山县银洞冲银矿,并与严修商议筹办豆腐公司。在彰德也有投资实业的活动。彰德原有当地官绅马吉森、郑子固等兴办的彰德广益纱厂,因资金不足,经营不善而倒闭。袁世凯令袁乃宽(字绍明,曾任袁世凯管家)收买旧股,募集资金,重新开工。据袁静雪回忆,在洹上村时,袁世凯专门雇人养蚕、缫丝,然后将丝送到他所经营的纺纱厂织成绸缎出售。"同时,也让各房自己喂蚕,自己缫丝,所得的丝价就归各房自己支配。"袁世凯隐居彰德不足3年间,除京师自来水公司外,其他投资、经营的实业均成效平平,有些尚处于呈报、筹划阶段,但能够从中反映出他倡导兴办实业的积极态度。
  闭门课子。在洹上村设立专馆(家塾),延师教读。除长子袁克定留京供职,其余诸子均居留天津读书,间或短期居住彰德。还设立女馆,专门聘请女教师,让其姨太太、女儿们入塾学习。袁家的家塾与众不同,除讲授四书五经,还讲授算术、历史、英文、理化等课程。袁世凯手订11条《袁氏家塾训言》,以为座右铭。如"求学贵乎力行,敦品重于文艺。若举止不端,言语不信,最足以败坏品行,纵能博学,亦归无用,当引为深戒。""其小说诸书,易乱心曲";"烟酒等类,亦切忌入口,以重卫生";"不准私出二门";"诸生遇有疾病请假,须请医诊视,给予凭单,方可停课"等。训言后另附《自省室简章》10条、《犯规罚戒简章》16条,并令教师严格稽查,照章办理,每月初一、十五集合诸生宣讲简章。
  购置田产。袁世凯在洹上村方圆百里内大量购买土地,开始买下何炳莹的一座200多亩别墅,然后陆续将周围800亩空地都收入其名下,分别用于投股广益纱厂和出租。以1200两黄金买下辉县薄壁镇西部一片山地,方圆约20余里,"土脉尚润,宜于种树,"袁计划在此"葺屋数椽","夏间即往彼中消夏"。
  重修百泉名胜。袁世凯罢官后,联合长期寓居辉县的挚友徐世昌,倡议重修百泉名胜。袁、徐领先募捐筹集资金,得到张振芳、端方、蔡绍基及北洋袍泽、河南士绅热情捐助,共募得捐银一万五千余两。历时两年多,修葺增饰了亭台宇榭祠庙等胜迹,修治了巡山跸道,疏浚了泉流,百泉名胜焕然一新。袁世凯亲拟碑文,徐世昌书丹的《重修百泉祠庙碑》现仍立于河南卫辉百泉湖西岸。
  支持兴办学校。在彰德养疴期间,袁世凯有意在百泉创立一所大学,因受条件所限未能如愿。1911年6月,袁致函直隶布政使凌福彭、提学使傅增湘、提法使张振芳,恳请他们为其在1902年倡立的天津民立第一小学筹集经费。该小学为袁在直隶总督任内首倡开设,由绅商捐助办理,由于商业凋敝,经费匮乏,行将中辍。后凌福彭允诺每年从藩库支给八百金,使该学校得以继续兴办。
  三、韬光养晦,东山再起,发端于洹上的登顶之路
  寄情山水,优游林下,是袁世凯用以自保的韬晦之计,是一层保护色。他的政治抱负并未消退,东山再起,则是凶险过后内心的真正目标。袁世凯开缺回籍后,清政府对归隐的袁世凯曾有防范。步兵统领衙门派袁得亮护送回籍,实则让其暗负监视之责。肃亲王善耆派遣的密探也潜往河南。袁世凯对袁得亮,从封建宗族关系上套近乎,认袁得亮为本家,大量奉送银钱、财物,将其成功收买。袁得亮每月向步军统领送交的报告,都由袁世凯的幕僚代劳,不言而喻,袁世凯的真实情况在报告里无法得到反映。载沣一方面被袁世凯的做作功夫迷惑,另一方面,陷于内忧外患的困局而无暇他顾,逐渐放松了对袁世凯的警惕性。
  在洹上村的两年间,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载沣为首的满族统治者昏庸无能,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人民群众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反抗斗争。革命党发动的起义一次次爆发,1911年4月13日广州发动了黄花岗起义,浙江徐锡麟、秋瑾也发动了起义。资产阶级立宪派发动群众进行国会情愿,要求民权,反对专制。保路运动也达到新的高潮。清政府的腐败黑暗,如火如荼的群众斗争,各方面的舆论,使袁世凯看到了希望,其东山再起的念头愈益强烈,无法抑制。"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漳洹犹觉浅,何处问江村。""远天风雨三春老,大地江河几派流""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所谓诗言志,在这些诗句中,苦闷压抑、不甘寂寞、待机而动的情绪显露无遗。此间,朝廷大臣及旧部僚属期盼袁世凯复出的呼声日甚,《容庵弟子记》记载:"时(宣统二年,1910年)朝局棼如乱丝,明达之士已知大乱将起,朝士多邀公出山,公嘿不应。"
  袁世凯为复出暗中频繁活动。他同亲戚故旧书来信往,结交达官显贵,在政治上发展着自己的潜在实力。热情接待来访的北洋将领,临别时馈赠丰厚的程仪,进行拉拢,甚至收留、安置前来投靠的无名部下,借此对整个北洋军产生影响。他让在农工商部任参呈的袁克定给徐世昌、冯国璋、段祺瑞、杨士琦等人密送情报。在洹上村设置电报房,与各方面频繁信、电往返,还订阅各种报纸,密切观察时局动向,经常与幕僚研究对付清廷的策略。洹上两年余,朝廷大员、北洋军将领,立宪派领袖荫昌、端方、唐绍仪、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倪嗣冲、段芝贵、张謇、严修、杨度等频繁往返于洹上村。
  袁世凯与革命党人也有接触。早在罢官之前,袁世凯就曾派特使到日本与黄兴联系。1909年元旦,正当黄兴与特使谈话之际,袁世凯给特使打来电报:"一切已晚,速归。"黄兴在一次演讲中说:"袁氏当未辞职之先,其篡弑之心,尚欲一试也。是时兄弟寄留南京,有直隶总督杨士骧代表人来会,据称宫保此时地位颇觉危险,甚愿与革命党联合,把清室推翻,复我故国。兄弟当时答以袁君有此思想,诚为吾辈革命党人所赞同……然代表人去后,终不见袁氏有些许举动。未几袁即辞职回籍,以意测之,或者因有为难之处,故不能动也。"1910年曾秘密派人会见孙中山。孙中山1911年6月21日与伦敦《滨海杂志》记者谈话时说:"一年前袁派人来请我时,我不敢轻信来使。我认为他在耍花招,其实他是有诚意的。他希望取消对我的通缉,并公开和我一致行动……如果我相信了袁的来使,革命就会爆发得更早些,而现在当已在北京。"不惟如此,袁世凯曾出资帮助革命党人揭竿举事,笼络了一批革命党人。"时留学生之归国者,必绕道谒袁。袁分别其才之高下,以为待遇。其私邸中谈宴游观,无不座客常满,而尤其亲密者,则有金某、陈某等,设有盟誓,义若父子。旋有金等受袁之囊金,四出收买瘦马,或助党中爆发之资。"据曾经参加云南河口起义的一个革命者回忆:"起义前夕(1908年4月,笔者注),则党务方面以穷蹇阻滞,予立宣布袁助金事,欢声雷动。遂定三日后举事","昨袁面嘱,渠已汇金万五千滇边法国银行,有支取证券在此","虽未奏功,而使满政府受无穷之影响者,皆此急救金钱之活力也"。川籍同盟会会员朱芾煌甚至赶到洹上村,"劝袁世凯趁机把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夺过来,然后投效革命,革命派一定会推举其出来统一中国,并表示他愿意做革命党方面的工作。"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彰德洹上村俨然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10月11日,消息传到洹上村。此日为农历八月二十日,正值袁世凯52周岁诞辰(一说为53岁,应为虚岁),由于政坛动乱,朝野不少人推测袁世凯可能将被清政府重新启用,故前来祝寿的僚属亲信很多,而袁世凯由于心态的变化,也一反上年51寿辰时的低调。亲朋好友聚集一堂,觥筹交错,谈笑风生。赵秉钧、张锡銮、倪嗣冲、袁乃宽、段芝贵、王锡彤、杨度等咸集洹上。倪嗣冲、段芝贵等党羽纷纷劝袁世凯乘机而起,黄袍加身。
  民国《安阳县志》载,"故尔时洹上一村实为风雨会合之区,具有左右政治中心之力。"自袁世凯隐居洹上村后,京汉铁路在洹水村附近修建了车站,南北客车到此均须停车。此时,洹上村火车站热闹起来,袁世凯的北洋军旧部、清政府官员、故交好友熙来攘往,不绝于途。10月14日,袁世凯前幕僚阮忠枢持奕劻亲笔函由北京前来,劝袁世凯出任湖广总督。10月15日,荫昌途径彰德晤袁世凯,袁以足疾尚未大愈为辞复奏,表示不能应命。10月20日,徐世昌自北京微服至彰德晤袁世凯。
  众多目光聚焦在归隐洹上的袁世凯身上,袁世凯成为众望所归,收拾残局,拯救清王朝于水火的不二人选。朝中大臣纷纷上书,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等满汉大员10多人提议启用袁世凯,西方列强也同声要求。政治经验丰富的袁世凯经过冷静思考,意识到此次革命"非洪杨可比",期待已久的出山时机已经到来。但他并不急于复出,决定待机行事,应时而出。
  此时,国内形势愈发危急。摄政王载沣遣荫昌督率第一军赴湖北汉口镇压叛乱。冯国璋率兵赴汉口时,途经彰德洹上村向袁世凯请示,袁世凯授以"慢慢走,等等看"六字方针。北洋军停留在河南信阳与湖北孝感之间,拒不执行荫昌发布的进攻汉口的命令。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起相应,湖南、陕西相继宣布独立,太原新军发动起义,清王朝四面楚歌,危在旦夕。迫于形势,载沣于10月14日下诏,任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并敦促其"力疾就道"。袁世凯以旧病未愈,与清廷讨价还价,要求清政府交出水陆各军指挥全权,并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解除党禁、宽容武昌起义人员、授以指挥前方军事全权、保证军费等六条要求。迫于形势,载沣别无选择,10月27日连发上谕,调回荫昌,授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调遣水陆各军,军谘府、陆军部不为遏制,并拨给100万两经费。袁世凯认为实施其政治抱负的时机已经到来。10月30日,袁世凯南下督师,离开蛰居两年多的彰德洹上村。11月1日,袁世凯指挥北洋军攻下汉口。当日,清廷宣布解散以奕诓为首的皇族内阁,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1月8日资政院选举,袁正式当选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将前线军事交给其亲信干将冯国璋、段祺瑞,11月13日抵达北京,11月16日宣布其内阁正式成立。12月6日,解除载沣摄政王之职,恢复醇亲王封号,迫其退归藩邸。此时,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仪成为他随意摆布的傀儡,朝廷已被架空,袁世凯执掌了清政府全部军政大权。
  袁世凯看到民主共和的潮流势不可挡,清政府必然灭亡,欲利用革命势力推翻皇室,自掌天下。为迫使革命党人坐在谈判桌前,他采取了非常灵活的策略,屡试和谈,又拉又打。11月27日,下令攻克汉阳,隔江炮轰武昌。在北洋军即将乘胜渡江一举拿下武昌时,他却下令制止他们的行动,开始与革命党议和。革命党认为袁世凯力量强大,与其对抗,没有必胜把握。同时由于袁世凯罢官前后对革命党人的态度,把他看作革命的同盟者,如其赞成共和,推翻清朝,革命即可早日成功。12月18日,南北议和开始。经过南北代表伍廷芳、唐绍仪5轮正式和谈和一系列秘密会谈,最终达成协议。袁世凯的逼宫活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颁诏退位,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覆亡。2月13日,袁世凯即通电南京临时政府赞成共和。同日,孙中山辞职并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17省代表一致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
  自袁世凯离开洹上村后,其家人也陆续迁出,先居于天津,后入住中南海。民国十七年(1928年)冯玉祥主政河南,指定用"袁氏逆产"兴办安阳高级中学,洹上村被改造为彰德高级中学,将袁氏在彰德的田产拨为基金。民国二十年(1931年),该校由省教育厅接收,改称河南省第二高级中学。1938年,日军在洹上村村北修建了军用机场,弹药库就设在鸡舍鹿苑上。1947年至1949年,国民党40军盘踞在洹上村负隅顽抗,战火将洹上村彻底摧毁。20世纪60年代安阳市兴建工人文化宫,许多建筑材料来自洹上村,养寿园中的珊瑚奇石也被移至市区三角湖公园。
  洹上村现已无迹可寻。幸有《洹上村养寿园图》,此系袁世凯任总统后以"洹上渔翁"笔名所编并题跋,其中辑有洹上村养寿园16张照片,方使后人得窥洹上村之一斑。民国年间,"洹上""养寿园"成为袁世凯的代名词,有人将袁世凯清末的奏议辑为《养寿园奏议辑要》。
  四、"扶柩回籍,葬吾洹上",袁林成为其最后归宿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废除共和,实行帝制。13日,接受百官朝贺。15日,册封爵位,改国号为"中华帝国"。31日,定1916年元旦登基,改元"洪宪"。袁世凯恢复帝制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1915年12月,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爱国之豪杰共图之"。全国纷纷响应,举国讨袁,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宣布起义独立。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撤销帝制,仅仅做了83天的皇帝梦。5月,西南独立各省在广东成立军务院,宣布"指挥全国军政"。袁的心腹控制的四川、湖南也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全国讨袁声中,众叛亲离,忧惧交加,于6月6日因尿毒症身亡,终年57岁。
  如若袁世凯未恢复帝制,悍然称帝,他或许将以推翻满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之功臣载入史册,中国的历史也将被改写。的确,他参加维新、废止科举,力行立宪,发展实业,编练新军,颠覆满清,时人誉为"治世能臣",革命党人也赞其为"中国的拿破仑""中国的华盛顿",他胆略兼具、见识宏远的个人禀赋使之登上政治权力的顶峰,唯才是用,广结善缘的举动也颇能聚拢人心。但历史不容假设。
  袁世凯身后的丧礼倍极哀荣,极尽奢华。北洋政府按在职国家元首规格为其治丧。国务院成立恭办丧礼处,通令全国下半旗致哀,民间停止娱乐7天,官员停止宴乐27天。袁的棺木迅即由河南彰德运抵北京。袁世凯头戴平天冠,身穿祭天大礼服入殓,灵柩停放于新华宫居仁堂,停柩21天。京城文官和驻京军队按日分班到灵前致祭行礼,京都各大寺院道观的和尚、道士、喇嘛被请来做道场超度亡魂。6月28日出殡。
  遵照袁世凯"扶柩回籍,葬吾洹上"的临终遗言,其灵柩由北京运往彰德。总统黎元洪率文武官员在新华门处行礼恭送,国务院总理段祺瑞等步行送灵至前门车站,送葬队伍计约5000人。当日,京汉铁路客车停运一天,除灵车外,还有两列专列,一列搭乘护卫军队、治丧人员和物品,一列运送前往彰德送葬的文武官员和故旧。列车开动时,军队鸣礼炮101响。运载灵柩的列车经过保定、邯郸等地,文武官员进行路祭。袁灵柩至彰德时,从火车上抬下放入路祭棚,由彰德官员致祭后,停放在洹上村,前清遗老、军阀、官僚等前往吊唁,每餐200余席。8月23日下葬。
  墓地选定在距彰德洹上村东北1公里之外的太平庄。墓园由德国工程师设计,河南巡按使田文烈负责督修,主持成立了"董理墓地工程处"。同时"招商投标,订立合同,核实修建"。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后开始筹建,1918年6月竣工,费时两年余,命名为"袁公林",亦称"袁林"。袁林"占地一百三十八亩九分八厘八毫六丝九忽,支出银圆七十三万二千七百五十四元一角九分一厘。"其中北洋政府出银50万银元,其余部分由同袍捐款25万余两。《袁公林墓工报告》记载:"袁公遗产不丰未忍轻动,而库币奇绌难在请求爰兴,段君祺瑞、王君士珍、段君芝贵、张君镇芳、雷君震春、袁君乃宽、阮君忠枢公统筹议,发起微资萃袍泽卅年之谊,竟山陵以篑之功,群策群力集捐款银币二十五万元。"
  袁世凯墓称为"袁公林",得名于徐世昌。袁克定最初欲称其父墓地为"袁陵",但徐世昌以为"陵"字不妥,容易招惹误解,引起是非争端,提出以"袁公林"为名较为稳妥。以徐世昌的名望与地位,其所说又不无道理,因此政府采纳其建议,将袁坟定名为"袁公林。"
  袁林仿美国总统格兰德濒河庐墓形式,敞宏阔大,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神道中轴线上,绵亘长达1000余米。自洹上北岸的影壁墙起,沿神道北上依次有糙石桥、青石桥、牌楼、石像生、东西值房、堂院大门、碑亭、东西配房、景仁堂和墓台铁门,最后为袁世凯庐墓。碑亭内墓碑上刻有"袁公世凯之墓"字样,为袁世凯生前好友徐世昌所书。墓碑背面无字,对袁世凯未作评论。景仁堂垂脊飞檐,四坡歇山,是祭祀袁世凯的地方,堂院三进大门,呈长方形,东西配有厢房,周围绿瓦红墙环抱,院内建筑风格和清代皇室相仿。墓冢为圆形,平地起墓,高约8米,周长60余米。分为左右两个墓室,左墓室安葬袁世凯,右墓室留给其原配夫人于氏。墓冢内由钢筋混凝土浇筑封闭,外由3层石块砌成。墓冢周围均为西洋建筑风格。
  袁林落成后,设有墓地管理员1名,由袁氏家族推荐委任,雇用司事2人、打扫夫役12人。典祭田10顷,其收入充作日常费用开销。内务部设立了袁林董理社,每年推出几人轮流值年,主持和管理袁林各项事务。北洋政府派驻一营军队守卫。河南政府制订了"岁岁祭祀"的文本。1918年6月建成后,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亲临袁林察看,指示在京汉铁路洹上村车站旁边添建道碑一座,以示景仰。1918年6月14日,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公祭由各级官员和袁的家人参加;代理总统冯国璋特派秘书长张一麟与国务总理段祺瑞的代表靳云鹏、外交总长陆征祥、内务总长钱能训、农商总长田文烈、交通总长曹汝霖、陆军总长段芝贵、海军总长赵冠雄、教育总长傅增湘,司法次长张国鹏等,以及河南督军赵倜一同到彰德祭扫"袁陵"。官员一律穿制服,文东武西站立,北向脱帽肃立;宣读祭文;奏乐,焚香敬酒;在墓台前三鞠躬。公祭仪式媒体多有报道。
  袁林历经百年沧桑,虽屡遭劫难,但整个园区仍保存尚好。北伐战争中,冯玉祥率第二集团军在彰德与奉军交火,两军对垒洹河,激战不止。作为北洋支系的交战双方,冯军将领鹿仲麟与奉军统帅张学良同时下令,不许擅入和毁坏袁林,违者以军法从事。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扩建飞机场时毁掉一些柏树。解放战争时期,为防御刘邓大军,国民党军队砍伐大量树木,用来构筑城防工事。殿堂和配房曾经为一家针织厂所用。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视察袁林时批示:"要把它保护好,留作反面教材。"毛泽东对袁林"保护"的指示,使袁林得以在以后历次政治运动中幸存。1958年,安阳市人民政府在此成立安阳市博物馆,具体负责袁林保护修缮事宜。20世纪50年代末大炼钢铁,墓台两侧铁门被拆走,中间大门曾被一小学当作校门,后被追回复位。文革时期袁林再遭劫难,墓碑被推倒,驼碑的赑屃以及石像生被敲得遍体鳞伤,红卫兵扒开墓冢,试图炸开水泥结构的墓室,由于其结构坚固,炸坟未果。红卫兵对袁林建筑仅是镐刨锤砸,未将袁林彻底毁坏。文革给袁林留下的印记至今尚存,牌楼的6个柱子上,曾经用黄色油漆刷上盛行一时的标语,经过半个世纪风雨剥蚀,今日一部分字迹仍依稀可见。但无论如何,客观上牌楼毕竟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亦为幸事一桩。1978年至1984年,安阳市对袁林进行大规模整修,维修了碑亭、堂院大门、东西配房和景仁堂的绿琉璃瓦顶,按原位置重树被推翻的石像生和墓碑,用原石料按原尺寸恢复了宝城(墓冢)。1993年至2001年,河南省文物局和安阳市政府陆续投资230万元,对袁林建筑的外檐彩画进行修缮,维修了袁林影壁,改造了门区建筑。2002年,安阳市政府投资1300余万元,打通袁林影壁至青石桥神道,拆除周围杂乱建筑1.5万平方米,对影壁周围及神道两侧进行大面积绿化。2013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袁林入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阳习俗,每年正月十六庙会,纷至赶会的人们会到袁林折取松柏枝,拿回家悬挂于家门外或将其焚烧,以图逢凶化吉,治愈百病。此习俗延续经年,起于何时,与袁林有何瓜葛,均无确切说法。
  五、彰德北郭,洹水之上,弥漫于袁氏家族的故乡情结
  民国本《安阳县志》在记述袁世凯彰德隐居时用了这样一个词汇:"侨居"。但袁世凯及其家族并未将这里作为暂时落脚的驿站,而是与安阳结下了不解之缘,故乡情结时有流露。
  袁世凯其手书的《洹上村养寿园图》题跋中写道:"余于己酉庚戌岁(即1909、1910年)养病安阳,负郭辟园,尚饶佳趣,命名曰:养寿。策杖弄舟,游观自得,宁静旷远,有足乐者。辛亥改政,迫于安危,暂弃林泉,勉膺大任四年,于是日不计暇,追怀洹水,时复惘然。然因捡旧有摄景十六帧,重治一册,偶加披览。傥国基底定,付托得人,或可躬历以偿伏游之愿尔。洹上渔翁跋。"从中可见袁世凯对洹上村的追怀以及希望重返洹上故地重游的心愿。
  选定彰德为其最后归宿。早在辛亥革命前的1911年6月,袁世凯在致端方的信中写道:"兄衰病日增,行将就木,牛眠一区,去冬曾卜得一段。"显然,他于1910年就择好归葬地。袁克文记述:"昔先公居洹时,曾自选窀穸地,在太行山中,邃而高旷。"在袁氏后人讨论葬地时,袁克文提出按其父生前的意愿办。袁克定坚决反对,决定将其葬于彰德府洹上村旁。
  1916年6月5日黄昏,袁世凯病危。他意识到自己大限已至,即将撒手人寰,遂将段祺瑞、徐世昌召至身边,将大总统印交付于徐世昌,并嘱咐说:"总统应该是黎宋卿(黎元洪)的。我就是好了,也准备回彰德啦。"交代后即陷入昏迷,次日早晨6时故去。
  袁世凯隐居彰德时,为其九姨太在安阳城里建造了一处住宅,即袁氏小宅。九姨太姓刘,直隶天津县人,原是五姨太杨氏的一名婢女,后纳为第九房姨太太。袁克文《洹上私乘》卷三有载,袁世凯死后,刘氏欲殉葬,因怀有身孕,被众人劝止。但刘氏更有惊人之举,"立毁容守礼"。袁氏小宅是一套三进院落、九门相照的住宅,偏院有一座二层小楼,俗称绣楼,具有典型的明清特色。袁氏小宅位于今安阳老城文峰中路东段(原九府胡同),新中国成立后被收归国有,原为双益公司(亦称草帽厂)所占,现存完整带回廊四合院一座。2011年,安阳市有关部门筹集资金160万元,对袁氏小宅进行了维修与配套工程的施工。
  袁家骝三次祭拜袁林。袁家骝,1912年出生于河南安阳,袁世凯之孙,袁克文之子,华裔美国物理学家,曾两获美国科技大奖;其妻吴健雄,核物理学家,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袁家骝1949年后多次回国访问讲学,曾受到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他先后3次前往袁林祭拜。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解冻。1973年,袁家骝在阔别祖国37年后第一次回国。驻美大使黄华问他有何要求,袁家骝要求祭拜祖父袁世凯,当时黄华大使未置可否。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袁家骝时,准许了他的要求。袁家骝遂偕夫人吴健雄来到安阳。此时正值文革时期,袁林的石人、石马、石牌坊都被推翻在地,一片破败狼藉,袁家骝在袁林短暂停留即匆匆离开。1984年第二次回安阳拜祭祖陵时,袁林已基本恢复原貌。
  另有资料记载,2001年,袁世凯长曾孙、袁克定之孙袁萌临曾来袁林拜祭。袁萌临曾任教于西南民族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部门,晚年移居美国。
  2011年6月6日,项城袁氏家族联谊会在袁林举行。现任会长袁伟东是袁世凯长兄袁世昌第五代后人。这是袁氏后人在袁世凯去世95周年来的第一次集体祭拜,也是项城袁氏家族联谊会成立两年来的第三次活动。第一次是2009年袁世凯诞辰150周年,项城袁氏家族联谊会在袁世凯的出生地河南项城宣布成立;第二次是2000年,在袁世凯的发达地天津小站举行纪念活动;第三次是在袁世凯的长眠地--河南安阳举行。
  近一个世纪以来,袁世凯始终是关注度、知名度很高的历史人物。清末民初,袁世凯被誉为"中国的华盛顿""中国的拿破仑",认为建立共和"非袁莫属";登基称帝后则被痛斥为"窃国大盗""独夫民贼",认为"非去袁不可",对袁世凯几乎是一边倒地否定、批判、唾骂。直至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历史学界、文学艺术界及社会民众才逐渐趋于理性、客观地对袁世凯的历史功过进行评价臧否。千秋功罪,自有评说。现将此文奉出,希望能够对袁世凯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的研究略有裨益。
主要参考文献:
⑴骆宝善、刘路生编:《袁世凯全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⑵沈祖宪、吴闿生:《容庵弟子记》,文海出版社,民国二年版。
⑶王锡彤:《抑斋自述》,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⑷袁静雪:《女儿眼中另面袁世凯》,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
⑸张华腾:《河间、彰德会操及其影响》,《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⑹文斐:《我所知道的袁世凯》,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⑺袁克文:《洹上私乘》,文海出版社,民国二年版。
⑻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出版社,2005年版。
⑼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室:《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⑽郭剑林:《北洋军阀简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⑾荣梦源:《近代稗海》(第三集)。
⑿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一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61年版。
⒀安阳市北关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安阳北关区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⒂安阳市政协:《安阳文史资料》第四辑。
⒃李宗一:《袁世凯传》,中华书局,1980年版。
⒄耿玉儒、耿正兴:《王筱汀与启新洋灰公司》,中华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⒅来新夏主编:《北洋军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作者单位:安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