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党史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对毛泽东“三农”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来源:省委党史研究室作者:张百慧时间:2022-06-20分享: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乡村振兴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问题进行了全面部署,从八个方面绘制了未来农业发展的蓝图,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而这些规划,与毛泽东的“三农”思想更是一脉相承的。毛泽东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都非常关注农民问题,在革命年代,他到任何地方都是首先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在根据地实行打土豪、分田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解放。革命胜利后,为了实现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达到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在农村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有些政策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对“三农”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可以看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部分是对毛泽东的“三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毛泽东“三农”思想回顾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毛泽东多次强调农业的基础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指出:“半无产阶级中的半自耕农和贫农是农村中的一个数量极大的群众。所谓农民问题,主要就是他们的问题。并把这一部分人划分我们最接近的朋友一列,在革命时期成为革命的主力”。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深刻阐述了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并对湖南的农民运动从组织到行动进行分析,总结了农会所做的十四件大事,认为农民成就了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事业,农民做了国民革命的重要工作。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非常重视农业,为了解决土地问题,争取中国人口最多的农民阶级,毛泽东和党中央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指导了“闽西一大”的《土地问题决议案》,毛泽东主持的二七会议通过了《二七土地法》,其后制定了《兴国苏维埃土地法》和《赣西南苏维埃土地法》等。1934年1月毛泽东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一文中也提到:“在目前的条件下,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通过不断进行尝试、调整,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及对根据地的认同,中国共产党也得到了农民的衷心拥护,根据地的建设才能得到发展,才能为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团结最广大的中国人民共同抗日,照顾到抗日根据地的各抗日阶级的利益,毛泽东的农村土地思想适时做出调整。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交租交息”,通过改变农民所交地租比例和数量,为巩固“三三制”政权建设提供了阶级基础。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组织开展大生产运动,毛泽东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华土地法大纲》,这部土地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经济基础,鼓舞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热情。建国后,1950年,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到1953年彻底被消灭,最终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愿望。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三农”问题也是十分重视,无论是合作化运动,还是人民公社时代,都是为解决“三农”问题而进行的探索。“三农”问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始终处于及其重要的位置,“三农”的“压舱石”作用也在不断筑牢。

  二、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事关中国人的菜篮子、米袋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2015年、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际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带领农民阶级进行长期奋斗的历史,帮助穷苦人民翻身得解放的历史,如何赢得了最广大人民最广泛支持和拥护的历史,如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脱贫攻坚的艰苦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攻坚克难,取得脱贫攻坚最终的胜利。2020年12月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因此必须要努力破解“三农”难题,补齐“三农”短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概括,提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制度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亿万农民的殷切期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要切实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道路。

  三、毛泽东的“三农”思想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提到:“农民在全国总人口中大约占百分之八十,是现时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因此,毛泽东领悟到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实质问题,采取一系列的农业政策来调动农民积极性,共产党紧紧依靠农民,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当今的中国,农民人口依然庞大,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主体,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重视农民的作用,真正倾听农民的声音,解决农民急难愁盼的问题,农民是农业生产的实践者,在农业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要给与农民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鼓励创新实践,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最好体现。

  增加农民收入,多渠道减轻农民负担。“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这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毛泽东在《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一文中为了走合作化道路提到:“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

  这也体现出在毛泽东的“三农”思想中,始终把农民富裕放在重要位置。农民收入问题,关系到农村的长远发展,只有不断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务;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支持乡村创新创业等方式,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更好的发展农业生产。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从1978年开始进行的农村改革,直到2006年废除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税,通过不断深化农业改革,农民负担得到减轻。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毛泽东指出:“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到农民在农民协会领导之下总共作了十四件大事,在第十二件大事文化运动中,分析了当时中国农民的教育现状,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农民运动发展的结果,农民的文化程度迅速地提高了。在《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教育问题》一文中,他指出“把边区人民的文化提高到一个必要程度”。建国后,先后掀起了三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中央专门成立扫盲工作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扫盲。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实现农民文化现代化的途径和举措,农民文化本身存在内在独有的价值,既有农村的实际,也体现出农民特色,彰显着农民的首创精神和文化自信。为了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新时代的农民要有新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要讲好新时代乡村故事,重建乡村文化载体,重塑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关系,寻找到乡村文化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农民整体思想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和普及义务教育制度,让所有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提供智力支持,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三农”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毛泽东的“三农”思想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当代价值,对于解决现阶段中国“三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仍具有借鉴意义。中国共产党对于毛泽东“三农”思想的发展和创新还在持续深化,党的“三农”政策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完善,毛泽东的“三农”思想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理论来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情况下,更加闪耀着理论光辉。我们仍需要借鉴这些思想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作者系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秘书处三级主任科员)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