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党史研究

关于党史研究课题写作的几点思考

来源:省委党史研究室作者:赵太航时间:2022-06-07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党史工作的主责主业作出许多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党史工作的主要职责任务和关键着力点。他强调,整个党史工作做得怎么样,关键看党史研究水平高不高,成果多不多。要以深化党史研究为重点,全面推进党史领域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发挥党史工作资政育人的功能。现阶段,坚持不懈把深化党史研究这个第一位任务抓紧抓好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党史部门的工作重心,而大力撰写党史研究课题无疑是实现这个目标任务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选择。作为一项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都很强的工作,党史研究课题的写作必须遵循一些特定的原则和要求。

  一、写作原则:“敲锣”与“补锅”

  社科类研究课题通常需要遵循结构清晰、论述严谨、行文流畅、可读可信、有所创新等写作原则,党史研究课题作为其中一种类型亦不例外。在这些普适性要求之外,党史研究课题的写作还应讲求一些特定的原则,可以归纳为“敲锣”与“补锅”两方面。

  (一)关于“敲锣”

  “敲锣”,顾名思义就是加油助威、召集人马的意思,直接源自党史工作“存史、资政、育人”的基本职能。撰写党史研究课题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回顾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总结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刻阐明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以不断汇聚亿万中华儿女继往开来、奋勇争先、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说得直白一些,党史研究就是要为我们党鼓掌叫好、为我们党吸引人气、为我们党汇聚力量,只有党史部门自己鼓掌叫好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带动其他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一起鼓掌叫好并愿意贡献力量一起推进我们党的伟大事业。因此,“敲锣”的核心要义在于“旗帜鲜明讲政治”“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在党言党、在党护党”,这应作为党史研究课题的首要写作原则。

  需要注意的是,学会好好“敲锣”并非易事。不能习惯性以为锣敲着就响、不用学也会,那是需要展现真正的技术的。应事先根据受众的类别和想要达到的效果来选择怎样“敲锣”,绝不能随心所欲地乱敲。还要学着敲在点上,注意跟上我们党发展前进的步伐和节奏,尽力使课题研究成果发挥出应有的学术价值和政治价值、最好能够产生比较深远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此外,“敲锣”要注意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把事实摆清楚、把道理讲明白就好,不能添油加醋、夸张吹嘘,不能盲目鼓吹、片面夸大。本身还是要靠真功夫好技艺去吸引人、让人信服,而不是光靠把锣敲得震天响来聚拢人心,敲得次数太多、声音太大可能会变成噪音,结果过犹不及甚至适得其反、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撰写党史研究课题时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既不能用力不够显得粗浅,也不能用力过头招人反感,应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二)关于“补锅”

  作为中共党史研究的官方机构,党史部门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围绕充分肯定和正面宣传我们党的历史展开的,相比之下很少触及党史上的挫折和教训,有时甚至会尽量规避那些比较敏感、容易引起质疑的历史事件,例如“富田事变”、西路军西征失败、金门战役失利、新四军“高敬亭事件”、“信阳事件”等等。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共党史是存在诸多研究禁区的。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党史深处的个别细节常被“有心人士”提起、质疑甚至曲解、戏说,开始成为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不和谐”声音,对此党史部门必须要第一时间站出来澄清史实并予以正面回应。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开展党史研究除了要会“敲锣”,还有一项重大责任,那就是成为精明强干、技艺高超的“补锅匠”,用辛勤和汗水打造可信、可靠、充满正能量的研究成果,把党史上的阴霾、缺憾、裂隙、教训等一切负面、发黑的地方打上相对美观而又结实的补丁,使这口业已经过100多年烈火洗礼的“大锅”不发生跑冒滴漏、内外都无懈可击、可以继续发挥大用。

  作为党史研究课题的重要写作原则,“补锅”主要是批驳虚假言论、批判负面言论、消除负面质疑、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这更加需要玲珑通透的心思和精巧非凡的手段。如在论及1957年整风运动中一些民主党派代表人物对中共的不当批评和指责时,应结合新中国成立以后各民主党派在参政思维上存在的偏差加以认识考量。类似这样的“补锅”必须要小心谨慎,尽力避免片面化、非黑即白的提法,绝不能因为中共党史上作出的“反右有必要,只是扩大化”的既定结论,就觉得我们党“反右”反得理直气壮、应该大力提倡,然后不问青红皂白把引起当时社会动荡的锅甩给民主党派、把他们说得一无是处,而是要结合当时我国的政治生态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尽量客观地分析评价他们所作所为中不合适的地方,指明他们应承担的那部分责任。这样才是实事求是书写历史的态度。此外,对于现实社会中一些杜撰的“低级红”“高级黑”的党史故事,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对党史事件、党史人物的攻击,如前几年网络上对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事迹的歪曲和质疑等,党史工作者完全可以在占有充分可靠史料的基础上撰写党史研究课题予以迎头回击。我们不但要学会“补锅”,更要学着“护锅”,对那些不怀好意的邪火,要坚决泼上一盆凉水,让它们灰飞烟灭。

  二、写作方法:构架与雕琢

  课题的写作方法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具体分类的话应该能列出几十种之多。对党史研究课题而言,写作方法最重要的莫过于设计结构和打磨细节两个大方面,即撰写时应对构架和雕琢多下功夫。

  (一)关于构架

  提起做课题或者写文章,有的人习惯二话不说提笔就写,然后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后期再慢慢增删修改,这样的写作风格初看似乎天马行空无所拘束,到后来却往往费心费力事倍功半。有的人则对结构和逻辑特别看重,一般先考虑规划大体上的构架、拟定整体上的提纲,决定好大标题下要写哪几部分内容,然后各部分内容下再分为几个小方面展开,一级标题、二级标题的基本内容确定了,才算是扎下根基、心中有数了,然后按照既定的文章结构开始写各部分内容以及首段、尾段、连接段等,到时再根据写作需要对结构进行微调或小修小补。这种写作风格正如苏轼所说的“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应作为党史研究课题的基本写作范式。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梁柱错搭,房倒屋塌”,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高度重视行文结构之于整个研究课题的重大意义,在立题、拟定提纲时多下功夫,首先确定一个基本的主体的结构框架,把支撑课题成果的四梁八柱构建起来,再慢慢往框架内补充具体内容或者根据需要调整最初的结构。如果课题一开始仅凭结构就能立得住、叫得响、有创意、显价值,那这个课题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暂且不论课题正文内容之后写得如何,起码提纲结构列出来先得让人觉得靠谱和舒服。就像一棵大树的成长历程,作为基本的树根、树干、树枝首先得长得结实好看,等长出树叶、开出花朵、结出果实了才可能呈现出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繁花似锦、硕果累累的景象,最终散发出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有人气、有流量。

  (二)关于雕琢

  撰写党史研究课题的文稿就像做建筑盖房子,在搭好构架、做好梁柱之后,剩下的就是一砖一瓦堆砌施工、雕琢装饰了。或者以人体类比,课题文稿的基本骨架搭起来了,还得造血、添肉,在基本框架内增加各种细节内容,让整个文稿显得骨骼健壮、血肉丰满、形象生动。“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中央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欧阳淞曾经指出,要在确保思想性、准确性的前提下,讲究写作方法,注重修辞运用,叙述要有波澜起伏,文字要有提神之笔。要注重用鲜活的故事、感人的细节来表现历史,用丰富的文献、翔实的史料来展现历史,努力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要带着感情写历史,使历史上动人的事情在后来人的著述中也是动人的,努力让读者愿意看、喜欢看、看得进去、爱不释手,使党史著述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学术影响。现阶段党史研究课题的写作尤应注重细节上的打磨,要大力采用言之有物、情理相融并且接地气、平易近人的行文风格,果断跳出那种干巴巴悬在空中、脱离大众、照本宣科、说教灌输的传统宣教窠臼。要注重逻辑和文采,尽量减少、避免那种机械死板、四平八稳、高大上的党八股文体和总爱表决心说大话搬经典喊口号的官样文章。要充分借鉴和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哲学等党史相关学科在文稿写作方面的有益经验做法,对政治色彩和现实色彩相对浓厚的党史研究课题文稿进行多多润色和细细雕琢,以积极而又审慎的态度推动党史研究在不断创新中走向发展和繁荣。

  三、写作态度:有为与无愧

  对党史研究课题写作而言,态度决定一切。写作态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写作原则的执行程度和写作方法的运用程度,可以说决定着整个研究课题成果的成败。党史研究课题应具备的写作态度可以归纳为“有为”和“无愧”,即在申报和撰写课题时要积极有为全力以赴,在审视和回顾所作出的研究成果时能做到扪心自问无愧于心。

  (一)关于有为

  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学习,踏实工作”“爱岗敬业,积极进取”“有格局,有担当”“有为才能有位,有位必须有为”等话语常被用来激励人努力工作、积极上进。个人能力大小暂且不论,态度和执行力直接影响着一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人生的每一段历程,无论顺境逆境、欢喜忧愁,总要留下用力奔跑、努力生活的轨迹,不至于到头来回想过去时感到庸庸碌碌或者乏善可陈。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这几年新年贺词中提到过的“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等语句,唯有自身有所作为、有所收获,有过往可忆、有未来可期,才能对这些话感同身受。

  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需要积极向上的姿态,党史研究课题的写作同样须有奋发有为的态度。科研写作能力的提升正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或者卖油翁酌油“惟手熟尔”,练得越多,越是纯熟;搁下越久,越是生疏。勤能补拙,熟能生巧。由勤入懒易,由懒入勤难。故而在撰写党史研究课题时一定要端正写作态度,积极参与、努力学习、持续锻炼、善于总结、探索门道、锐意创新,这些都是科研写作能力得以长久保持并不断提升的必要条件。同时,党史研究课题成果对外直接代表了党史部门整体以及党史工作者个人开展党史研究和写作的成色水平,而研究课题的写作态度直接关系着最终的成果质量,再怎么严格要求也不为过,必须要严谨认真、精雕细琢,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绝不能复制粘贴、东拼西凑、胡乱应付、交差了事。

  (二)关于无愧

  长期以来,每当提及党史部门以及党史研究课题写作时,人们眼前浮现的往往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严苛要求以及常年与寂寞清贫为伴、青灯黄卷皓首穷经的辛酸图景。与一些“位高权重人前显贵”的工作相比,从事党史研究和写作常常功名不显、过于平凡无奇。对众多党史研究者而言,遇到鲜花和掌声的时刻毕竟是少数,更多时候环绕身边的是平淡、孤寂、枯燥乃至于不甘、失落。这样的境遇本就是历代党史人的工作常态,那该如何面对呢?唯有一言以复:“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综观中共党史,从伟人到凡人,从领导到群众,凡是为着党和人民事业从事过或正在从事各项工作的奋斗者,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各自伟大或者平凡的工作之中。无论是周恩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家品质,还是雷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螺丝钉精神,都是在本职工作中完美演绎出自身价值的典范。其实工作的价值感并不仅仅在于得到他人的承认和赞赏,更需要自己去亲身体会和细心维护,所得所获只要无愧于自身的选择和付出就足可称道了。既然选择从事党史研究这项工作,就要深刻认识到,党史工作肩负着为党存史述史、为党树碑立传、为党传经弘道、为党铸魂聚力的重任,彰显着共产党人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奋斗的力量,关系着党的初心永葆生机活力,关系着党的事业传承千秋万代。这是一项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终身的伟大事业。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我党领袖的强大政治引领、百年大党的深厚底蕴支持和“中国之治”的有力实践支撑下,新时代党史研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撰写高质量的党史研究课题业已成为党史部门义不容辞当仁不让的政治责任和使命任务,而“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亦应作为党史研究课题不可或缺的写作态度。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我国所处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和业务专长,积极深入地开展党史研究课题写作,不断推出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党史研究成果,在党史学习教育、党史党建研究等一系列宽阔舞台上大力展示风采、充分发挥作用,努力用如椽之笔为党和国家作传、为时代和人民立言、为煌煌盛世存信史、为伟大复兴书华章。(作者系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处一级主任科员)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