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党史研究

学习的典范 作风的榜样——记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河南的优良作风

来源:省委党史研究室作者:赵立伟时间:2022-05-13分享:

  河南地处中原,居于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战略枢纽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河南发展,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到河南视察和调研,其中仅毛泽东就先后20多次来到河南,他们在河南察民情、访民意,为河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展现出的优良作风为河南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典范,成为全省党员干部改进作风的榜样。

实事求是,是好就说好,是坏就说坏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有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以事实为依据、敢于说出事实真相的勇气和正气,及时发现和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工作中的缺点,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

  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各条战线全面展开,高指标、浮夸风、“共产风”在全国蔓延盛行,经济建设离开了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轨道。大跃进期间,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集中来到河南视察指导工作。1958年11月2日至10日,毛泽东在郑州召集有部分中央领导人、大区负责人和部分省市委书记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即第一次郑州会议,在会上有人提出要废除商品,毛泽东就在开会时指出“我国现在还是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比印度和巴西还落后。现在还必须利用商品生产和价值法则来积极为社会主义服务。”会上毛泽东还在讲话中指出,对于工作中的成绩和缺点一定要采取老实态度,反对谎报成绩,隐瞒缺点。无论工业、农业、文教、卫生等哪一方面的数字,也无论对内对外对上对下,都应该是多少就说多少。是好就说好,是坏就说坏。现在有一种在成绩方面以少报多,怕说缺点的倾向,这是十分有害的;必须在全体干部中进行一次教育,彻底克服这种不良风气。毛泽东在郑州会议时实事求是的作风,引导了整个会议的进程,郑州会议成为全国纠“左”的开始。

  大跃进期间,毛泽东、周恩来多次在河南视察农田,对农业产量的浮夸风提出质疑。1958年8月7日,毛泽东视察长葛农村,当村里干部汇报到玉米计划亩产两万斤时,毛泽东耐心细致地科学计算每亩棵数、每棵棒子数,每棒粒数、重量,当县里干部向他汇报全县玉米单产保证1500斤,争取2000斤时,毛泽东笑着说:“能达到吗?”“拿到手,才算数。”可见毛泽东对亩产玉米两万斤,甚至1500斤、2000斤都是存疑的。1960年5月,毛泽东视察郑州燕庄时问陪同的省领导一亩麦子收多少斤,回答说“四五百斤吧”,毛泽东又问燕庄大队支书吴玉山:“你说,我听你的。”吴玉山实话实说:“二百斤左右。”毛泽东笑道“这个才可信”。

  1958年4月,周恩来到郑州关虎屯麦田视察,他一边察看麦子一边问:“这麦子亩产估计有多少斤呀?”刘守忠说“计划一亩地打700多斤。”周恩来疑惑地问:“700多斤,这么多呀,能达到吗?”刘守忠肯定地回答:“能达到,一定能,没问题!”随后,周恩来蹲下身子掐了个麦穗,数了数有多少麦粒,接着用手一拃一拃地量了一片麦地,数了数量过的地方有多少麦穗。最后,他根据自己所了解的一亩地有多少平方米,一斤麦子有多少粒,自己测量的一平方米有多少麦穗,一穗麦子有多少麦粒等数据,算出了这块地的产量:“我刚才算过了,一亩地应该能收获470斤左右。”周恩来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严谨的作风和对农业熟悉让陪同的干部和群众都十分佩服。

  在浮夸风盛行的时候,毛泽东、周恩来用实际行动鼓励人们把冲天的干劲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认真树立实事求是的作风,给当时全国的党员干部和人民树立了榜样。

  1960年,朱德、刘少奇、邓小平、陈云也都到河南视察指导工作。1960年3月,朱德在郑州视察幼儿园时,针对全国许多地方出现的浮夸风,谆谆告诫陪同的领导同志:“搞技术革命不要形式化,要尊重科学,相信科学,实事求是。”1960年4月18日,刘少奇到河南视察,听取了河南省委的工作汇报后,他针对“浮夸风”“共产风”和“瞎指挥”问题,指示省委、省政府要吸取经验教训,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和领导人民战胜困难,恢复生产。1960年2月,邓小平视察郑州市北郊人民公社,听完社长陈东林汇报了公社生产建设规划后,邓小平指出:搞生产,做计划,要考虑群众的意见,要符合当地实际,他语重心长地叮嘱:“浮夸害死人呀,再也不能搞浮夸了!”1960年10月,陈云在河南视察时针对当时经济中存在的严重困难指出,我们“应该看到,不能视而不见”,应该实事求是地面对,应该承认“困难的时间不仅是今年,今后两、三年内还是有困难的”。

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

  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群众路线的重要性:“群众工作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我们党靠群众工作起家,同样要靠群众工作实现长期执政”,“无论作决策还是抓工作、促落实,都要体现宗旨意识、人民立场,都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把践行群众路线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他们每到一地,都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在河南视察期间,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几乎每次都要到基层视察调研,了解群众真实的生产生活状况,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

  1958年11月,毛泽东在孟津视察时就特别关心群众生活,他详细询问:“农村食堂每人每天吃多少粮食、多少油?老人、小孩、病人、孕妇都能吃好吗?”并语重心长地指示说:“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要保证每人每天吃到一斤四两粮食,少了不行。历史上,几千年都一家一户吃饭,老百姓能做到粗细粮搭配,好坏搭配,过年过节饭菜调剂,现在几百口人一个大食堂,不是小事。人命关天,吃饭第一嘛!要注意群众的生活规律,让群众满意。”1960年5月,毛泽东视察郑州燕庄小麦丰产田时嘱咐随行的摄影记者说,“你们要把镜头对准群众,不要老对准我。要多照群众,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毛泽东始终热爱人民、尊重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深深镌刻在河南人民的心底,激励着河南广大干部群众。

  1959年10月,周恩来来到三门峡,当了解到在大坝廊道里的灌浆工人,由于廊道潮湿、长期不见阳光,不少人患了关节炎时,立即指示国务院牵头,由卫生部、水电部、全国总工会等八个单位组成调查组,到三门峡工地了解灌浆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情况,及时为工人配发了太阳灯、电疗器等医疗器械和毛衣、毛裤、皮袄、皮裤等保暖防潮用品。同时在工地上建起了烘干室、取暖室和医疗室,成立了保健食堂,并把患有关节炎的工人轮流送到北戴河、青岛等地疗养,使他们的身体恢复健康。

  1961年5月15日,刘少奇在郑州听取河南省委负责人汇报蹲点调查恢复供销社、手工业和退赔情况后指出:要做调查研究就要克服官僚主义。现在做好工作的关键是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如何搞群众路线是个问题,过去搞过,但是后来忘掉了,恢复起来不容易。搞好群众路线可以避免许多错误,可以保护多数群众的意见,可以顶住上边的瞎指挥,群众还可以替少数干部担负责任。他对干部下去蹲点只靠听汇报、看报表、看报告的作风很不满,他说:“干部下去,这里转转,那里转转,这里说说,那里说说,浮在上面,脱离群众。了解到的情况,都是听干部讲,至多听到基层干部的意见,群众的呼声不去听,听不到。干部的思想状态和群众的思想有时并不是完全一致有的,脱离群众,我们的事情就搞不好……不深入群众,就不能取得直接经验,没有直接经验,就领导不好运动。”

  1960年2月,邓小平在郑州视察时谆谆教导基层工作的同志,要注意工作作风,关心群众的生活,不要搞平调。在视察管城区红旗人民公社和北郊人民公社时,他告诉公社的同志说:搞生产,做计划,要考虑群众的意见,要符合当地的实际。积累和分配问题要妥善解决,既要不断扩大再生产,又要安排好群众生活。

  1960年10月,陈云到河南视察,当时河南的豫东和豫南就已经出现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现象,形势显得非常严峻。陈云冷静地指出,省委应该看到问题的严重性,慎重处理。特别是在粮食减少的情况下,尤其要注意安排好群众生活。他要求大家要进一步深入实际,把解放前后、合作化前后、公社化前后比较一下,真正了解群众现在吃什么饭?了解群众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10月23日,在考察三门峡水利工程时,陈云亲切地询问水利上程淹没土地后群众的生活问题,并一再叮嘱市委领导一定要想方设法解决好群众的安置工作,要多为群众办实事,为群众解决具体困难。10月25日,在洛阳矿山机械厂考察期间,在与工人群众的交谈中,陈云再次询问工人的生活好不好,能不能吃饱。陈云特别强调,安排好群众的生活问题是“一件大事”,特别是在粮食出现困难的情况下,“粮食愈少愈要安排好”。

严以律己,始终保持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公仆本色

  “欲明人者先自明,欲正人者先正己。”严以律己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更是执政之基,只有严以律己,才能严以用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把自律看作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和根本。《论语》中就说,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古人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在廉洁自律上作出表率。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坚定革命信仰、时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始终保持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公仆本色。他们带头从小事做起,从衣食住行做起,切实做到防微杜渐、以身作则、严以律己。

  毛泽东每到一个地方,总喜欢一切如常,随随便便为好,从来不乐意兴师动众。1958年8月,毛泽东在河南视察,7日一大早,毛泽东在未通知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等同志和没提前安排行程的情况下,由史向生陪同,乘车至许昌地区襄县双庙乡郝庄农业社视察调研,了解到了最真实的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情况。在返回郑州的途中,又冒着酷暑,下车视察了长葛县宗寨农业社深翻改土的玉米田,并向社干部详细询问了这种田地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及社员们的生活情况。1952年10月31日凌晨5点钟,毛泽东在开封视察结束后,为了不打扰大家,就悄悄的向有关负责同志告别,到火车站登上了专列。

  周恩来在工作和生活中随时随地、处处事事都能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廉洁奉公,心系百姓,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1958年8月,周恩来在郑州黄河抗洪一线指挥黄河大桥抢修,中午,他亲自在取饭窗口排队取饭,同职工群众一起就餐,并要交付饭钱。当食堂人员说明抢修工地人员吃饭都不收饭钱时,周恩来说:“不收抢修人员的饭钱可以,但我是要付饭钱的。”1973年10月,周恩来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在龙门石窟参观时,看到有《龙门二十品》的拓片在出售。他拿起一套散发着墨香的拓片认真观看,爱不释手地问:“多少钱一套?”“五百块。”售货员回答道。周恩来小声询问随行工作人员:“你们身上带的钱够不够?大家凑凑,给郭老(郭沫若)带一套。”但工作人员身上带的钱凑一起也不够。周恩来的举动让一旁的洛阳市陪同领导看见了,他提出:“我们送一套!”周恩来则说:“国家财产怎么能随便送人呢?”一名随行人员提议,可以先带走一套,回北京后再把钱如数寄来。周恩来摆摆手语气坚决地说:“不行,不行,那他们就更不会要钱了。”周恩来反复看了半天拓片,最终还是因为没有凑足五百块钱而依依不舍地离去。

  邓小平、陈云在河南视察期间,都坚持严以律己、轻车简从,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本色和高风亮节,为河南的党员干部作出了表率。1980年7月,邓小平到河南视察,从花园口回到招待所,邓小平和省委主要负责人、工作人员合影留念。随行的人员告诉在场的几位记者,邓小平出来视察规定“十个不”,即不带秘书、不带记者、不广播、不登报、不上电视、不题词、不赴宴、不公开出席文艺活动、不住豪华宾馆、不兴师动众扰民。今天请你们来主要是留个资料,洗的照片开个票以便好付款,没有报道任务。邓小平艰苦朴素、廉洁自律、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给河南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留下深刻印象。1960年10月23日,陈云到开封考察,为了不影响市里的工作,行前陈云特意嘱咐了四条意见;不接见干部,不汇报工作,不照相,不在市里吃饭。27日,陈云离豫赴皖。夜里,陈云乘坐的列车到达商丘车站稍事停留。当时正值豫东特产“玻璃脆”芹菜刚刚下来的时候,有人悄悄地送给陈云的工作人员一小捆这样的芹菜,想让陈云在路上尝尝新鲜。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当列车到达安徽陈云发现此事后,狠狠地批评了工作人员,并让他们立即给河南打电话,随后又把芹菜退了回来。

艰苦朴素,不浪费一粒粮食、一片菜叶

  艰苦朴素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自力更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始终执着和坚守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们依然坚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本色和高风亮节,为全党、全国人民作出了表率。

  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开封期间,无论是在专列上,还是在地方,菜都不多,而且都是普通的菜蔬。他的衣着也十分朴素,布鞋线袜,白布衬衣,外着一般的黄色军呢中山装。省军区负责接待的同志为了毛泽东在开封舒舒服服的休息一下,专门搞来了一张沙发床,还特意添置了新脸盆、毛巾、香皂、香水等。谁知,一切安排就绪以后,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事先到房间一看,关切而又严肃地告诉大家:毛主席视察各地,最不喜欢住豪华的房间,吃昂贵的饭菜。你们赶快把沙发床换掉,改成木板床,他老人家是肯定不会睡沙发床的。接待的同志听了以后,都深受感动,从心底深处更加敬仰毛主席。大家仓促地搬走了沙发床,临时找来了两块木板,用凳子当床头架了起来。

  1973年10月,周恩来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一行来到洛阳,当时周恩来已经患病,到宾馆房间准备吃药时,不小心将一粒药片掉在地上,药片滚滚跳跳后就看不到了。保健医生要再拿一片,可周总理不让。周总理和大家一起找,却一直没有找到。保健医生劝总理说:“别找了,还是再换一片吧。”周恩来却不肯,他说:“再找找,要注意节约啊!”大家只好又找起来。找了一会儿之后,周总理突然指着沙发笑着说:“在这里,在沙发底下。”服务员把药片捡了起来,周恩来伸手就接了过去。服务员觉得药片已经脏了,不能让总理再吃,忙说:“总理,这药……”周恩来却说:“没事,没事。”他用手帕把药擦了擦,然后就放在口中服了下去。

  1960年4月,刘少奇在洛阳视察期间,不止一次告诉服务员,菜要简单些,量要少些。第一次吃饭,洛阳宾馆的厨师做了6个菜,一份汤。刘少奇说太浪费:“请转告大师傅,菜的味道很好,谢谢他。但量太大了,要简单些。”第二次,厨师只做了一荤三素共四个菜,刘少奇皱着眉头说:“还是太多,吃不了是个浪费。”后来,厨师把7寸盘换成小碟子,又减少了菜量,刘少奇才满意。之后每顿饭,刘少奇吃的都是粗粮,喝小米绿豆汤,吃菠菜、豆芽之类的素菜。有一次洛阳宾馆听说省、市负责同志和外国专家要陪刘少奇一起吃饭,就特意加了一道黄河鲤鱼。服务员刚把菜端上桌,刘少奇就生气地说:“怎么又加菜?”王光美连忙在一旁解释:“不是专门为你做的,外国专家每人也有一份。”听到这话,刘少奇生气地对王光美说:“你怎么也说这话?外国专家吃就行了,我们国家还很穷,目前还是困难时期,应该想想全国人民吃什么。”1960年10月,陈云在洛阳考察期间,生活也是异常地简朴,自己随身携带的一个大包里放着一条被子、一条毛毯,吃饭时也不要任何人作陪,吃的就是普通饭菜。(作者系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处副处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