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党史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河南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省委党史研究室作者:赵立伟时间:2021-10-27分享: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我国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与西方现代化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又不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而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是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长期愿望,自诞生之日起就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也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奋斗的主要目标,中共七大明确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在艰辛探索中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河南始终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进行了符合省情的现代化探索,在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河南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物质基础的奠定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基础极为薄弱,本就薄弱的工业基础被破坏殆尽。正如毛泽东所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2]解放初期,河南的情况是全国的缩影,经济形势异常混乱,物价飞涨,工商业萧条,贫穷、饥饿、灾荒和失业普遍存在,人民生活面临着严峻考验。1949年全省农业总产值只有17.19亿左右,人均粮食171公斤。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仅2.98亿元,仅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14.8%左右,[3]其中大部分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面对百废待兴的国情,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毅然肩负起把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的历史任务,1949年至1952年,我国迅速完成了工业恢复的任务。从1953年起 ,我国开始了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指出我们一定可以经过几个五年计划,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4]

  1955年8月27日,河南通过《关于河南省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决议》,确定了“一五”时期全省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任务,标志着河南计划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一五”时期,国家从全国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保障国防安全的需要出发,确定河南为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地区之一。当时,由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安排在河南的有10项,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滚珠轴承厂、有色金属加工厂、矿山机器厂、柴油机厂、郑州热电厂、洛阳热电厂、焦作中马村煤矿、平顶山二号矿井、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同时还确定,洛阳、郑州、平顶山、三门峡、焦作等地为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河南本着地方工业为重点工程和农业生产服务、城市建设为工业建设服务的方针,以国家重点工程为中心,要求地方工业生产足够的建筑物资保证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在劳力调配、市政建设等方面也给予大力支持。

  到195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完成17.08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1.6%,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初步治理了淮河、黄河,普遍进行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和新式农具,195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25亿公斤,提前两年达到“一五”计划的规定指标。在交通方面,到1957年底,全省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97亿元,为计划的406%,国有运输力量大增。

  “一五”计划和国家重点工程的实施,改变了河南的经济结构,提高了河南的工业化水平,对河南地方工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同时也对河南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当时国际形势和战备的需要,提出了加强三线建设的方针。三线建设的重点是“三西地区”(湘西、鄂西、豫西),河南成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河南的三线建设,分布在京广线以西地区的洛阳、三门峡、南阳、平顶山、鹤壁、焦作6市和安阳、新乡市的部分地区,共28个县市,约占河南国土面积的1/2左右。

  为了建设可靠的战略基地,河南汇集了数十万建设大军,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最重要的成就是建成了河南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同时,铁路、公路、电力、煤炭、石油、化肥、钢铁等战略物资的生产任务,也被列入了三线建设规划,并相应地加快了发展。当时全省财政支出的绝大部分都用于支援三线建设,仅以1970年来看,河南省对豫西地区三线建设的相关行业所提供的投资,就达到15.3亿元,相当于当年全省财政收入21亿元的70%左右。

  与增强国防力量有密切关系的冶金、石化、有色金属、建材、化学、机械、电子等基础工业都得到了稳步发展,同时三线建设还使地处山区、交通闭塞、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豫西地区,成长为新兴的国家现代工业基地,河南工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

  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河南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经过近30年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奋斗,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伟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物质基础。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式的现代化在河南的探索与成就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全国的现代化建设迈进新的历史进程。河南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适时果断地组织全省工作重点转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开始逐步摆脱困境,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1979年3月23日,邓小平在党内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一直到 1982 年提出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都坚持用 “中国式的现代化” 反对急躁冒进和迷信西方经验两种错误倾向, 强调改革是稳健的、 渐进的, 改革道路是独立自主的、中国特色的。[5]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河南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立足省情,努力探索适合河南发展的、稳健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初期,河南成为全国较早普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份之一,以大包干为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河南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进行了探索和试验,1979年11月,河南选择安阳钢铁厂等100家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增强了企业的内在发展动力,调动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推动了工业企业进一步发展。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系统阐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进一步确定了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政方针,提出了“三步走”战略。之后,河南积极贯彻落实十三大精神,全省经济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局面。1990年11月,河南根据省情,明确提出“团结奋进,振兴河南”的指导思想。此后,河南省委紧紧围绕“团结奋进,振兴河南”这一指导方针,把各方面力量凝聚到振兴河南上来,全省形成了上下同心同德、团结实干、争先发展的好势头。先后确定了“一高一低”的奋斗目标,实施了科教兴豫、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建设了十大基础工程和二十项振兴工程,走出了一条围绕农字做文章、工业促农业、强农兴工、协调发展的农业大省实现工业化的康庄大道。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国企改革的新思路,深入探索乡镇企业发展新机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高度关注县域经济,形成了“十八罗汉闹中原”生动局面。实施“优化环境、内引外联、四面辐射、梯次发展”的开放战略,以开放促改革,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闯出了内陆省份对外开放的新路子。

  跨入新世纪,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河南立足拥有近亿人口的发展中大省的基本省情,围绕“中原崛起”的战略任务,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先后提出了“两大跨越、两大建设”“两不牺牲、三化协调”的发展思路,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为实现中原崛起总体目标,河南提出并实施了开放带动主战略,推动了以郑东新区为核心的“大郑州”建设等。这一时期,河南在“一高一低”基础上,提出了“两个较高”的目标,即要通过结构调整,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把质量和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实现国民经济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

  为加快推动工业化进程,河南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把节约资源能源、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着力打造和培育食品工业、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服装纺织等支柱行业。2006年,河南工业首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实现了由农业大省向新型工业大省的转变。

  党的十七大以后,河南坚持推动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保持了全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2011年9月,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河南现代化建设增加了新的引擎。河南提出了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成为推进 “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的总体要求和实践方略。在“四个重在”引领下,河南努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跨越发展的基本态势。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河南在这一时期凝心聚力谋发展,现代化建设进程进入快车道,国内生产总值由全国第9名跃升至第5名,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为新时代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经验和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

  三、进入新时代河南走上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阐释进一步明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河南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4次亲临视察,多次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了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河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不断推进河南在五大文明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越走越宽阔。

  2014年12月,《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出台,明确了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布局、战略重点、战略举措和战略保证,为河南未来发展做出了总体设计。“十三五”期间,河南又确定了建设经济强省、打造“三个高地”、实现“三大提升”的目标。河南作为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农业大省地位更加巩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河南人口接近1亿,要带领如此巨大的人口体量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脱贫攻坚是底线任务。2020年2月28日,随着嵩县、卢氏、淅川等最后一批14个贫困县,正式脱贫摘帽。至此,河南省53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6年时间里,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河南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累计实现651.1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9484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由8.79%下降至0.41%,脱贫成效获得群众认可,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2021年9月7日,省委工作会议指出要牢记领袖嘱托,自觉肩负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河南使命。会议提出要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在拉高标杆中争先进位,在加压奋进中开创新局,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加快建设现代化河南,关键是要坚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着力”“四张牌”等重大要求,把准战略方向、突出战略重点、明晰战略路径,通过实施一大批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举措来育先机、开新局。[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河南不断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持续加强党风建设,全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得到进一步巩固,党在群众中的威望不断提高。这一时期,河南按照党中央部署,先后组织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及正在进行的党史学习教育,为中原更加出彩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7]为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按照中央要求和部署,河南大力推进文明河南建设,在全省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立足中原文化资源优势,守正创新、持续发力,加快推进文化高地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为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原更加出彩提供了精神滋养,营造了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8]十八大以来,河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环境保护工作,围绕建设美丽河南,积极探索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子,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水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为强调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以《2020年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为标志,从实施沿黄生态廊道试点示范、规划建设沿黄湿地公园群,到推进重要支流水环境综合治理,从加强黄河防洪安全防范治理,到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等标志性项目,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路线图日益清晰。[9]

  站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起点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将凝聚起更加强大的奋进力量,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指引方向,河南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在现代化河南建设新征程上,奋勇争先,更加出彩。(作者系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处副处长)

  注释:

  [1]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81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2]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第50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月。

  [3]《中国共产党河南历史》第2卷,第7页,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4月。

  [4] 周恩来:《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化国家》,《周恩来选集》下册,第132、136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

  [5]文世芳:《“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小康”思想的发轫》,《北京党史》,2018年02期。

  [6]《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 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 全面实施“十大战略” 在新征程上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河南日报,2021年10月25日。

  [7]习近平:《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323页,外文出版社,2017年11月。

  [8]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

  [9]《绿满中原画卷舒——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河南日报,2021年10月25日。


责任编辑:孙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