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党史研究

领悟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

来源:省委党史研究室作者:王珊珊时间:2021-10-12分享: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是爱民、忧民、为民的深切情感,蕴含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孕育于党的百年奋斗征程,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践行宗旨,就是对人民饱含深情,心中装着人民,工作为了人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密切联系群众,坚定依靠群众,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政治立场,集中展示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应人民而强的发源根脉,彰显出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精神世界的最高追求,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负人民”更是内含于伟大建党精神之中的深厚情怀。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为了救国救民、救亡图存。近代中国饱经磨难,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列强入侵、战乱频仍中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如笼中之鸟,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这是当时中国人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困境中,为拯救民族危亡,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而诞生。

  党在创建伊始,就把人民铭刻在自己的旗帜之上。1921年,党的一大纲领明确宣示:“我们党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1922年,中共二大《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我们共产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也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自此明确了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和为人民奋斗的目标追求,人民性成为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底色。

  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大无畏精神,为把人民群众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为人民群众能够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抛头颅、洒热血。从李大钊“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疲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的英雄气概,到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慷慨赴死;从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情怀,到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从张富清“深藏功与名”的无私奉献,到黄文秀“坚持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担当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出发、为人民而奋斗的深厚情怀。中国共产党艰辛求索、筚路蓝缕、不懈奋斗的百年历程,正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体中国共产党党员:“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深厚的人民情怀,更是党在实践中的制胜法宝。

  “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中国共产党因人民而兴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它揭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和现代国家中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这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深刻认同。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进行斗争的坚强后盾,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最可以依靠和信赖的斗争力量。“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这是毛泽东在领导革命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土地革命时期,党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调动了当时占中国社会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推动了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抗日战争时期,党坚定依靠群众,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最大限度地放手动员群众,组织起亿万群众共同参与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解放战争时期,党紧紧抓住民心,获得了人民群众源源不竭的人力物力支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胜利完成“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勤劳奋斗中,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奇迹”,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继续团结带领人民,持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不论是浴血奋战的革命年代、发愤图强的建设时期,还是解放思想的改革开放、自信自强的新时代,中华民族在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途中,党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最重要的依靠力量,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这都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民心是固党之本。中国共产党能够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如今的9500多万党员,根本原因就是紧紧依靠人民,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创造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民心所向,是人民的信任与选择。党的一百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已经证明,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保持血肉联系,坚定依靠群众力量,将人民群众作为进行斗争的坚强后盾,是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保障。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国共产党应人民而强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目标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深厚的人民情怀和深切的历史担当。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实现共同富裕、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始终遵循“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所有人的富裕”。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提出:“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这表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进程在一开始就与共同富裕紧密结合;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明确将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相联结,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江泽民同志指出:“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胡锦涛同志也多次强调要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是让人民得着真正的实惠。

  在党的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接续努力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持续融入经济发展和党的政策的各个方面。党带领人民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号角,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成就,解决了绝对贫困的历史难题,实现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在这一阶段,党的十九大明确规划: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这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阶段规划,更是党对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正是因为对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对人民期盼的回应关切,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和拥护。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内在动力,永葆朝气蓬勃风貌的精神之源。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才能确保党永不变质,确保党的执政地位坚如磐石,确保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也必将依靠人民赢得未来。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一切斗争、付出的所有牺牲、开展的全部实践,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最深厚的人民情怀。我们只有永怀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使党与人民的心贴的更近、更紧、更牢,始终与人民携手,才能不断战胜民族复兴道路上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创造出经得起实践考验、历史检验和人民审阅的辉煌答卷,更好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作者系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处干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