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党史研究

正确处理中共党史研究中的几个关系

来源:省委党史研究室作者:赵太航时间:2021-10-08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0年7月22日第1版。]他在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进一步强调,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这实际上指明了中共党史研究的时代价值、使命任务和发展方向。新时代要推动中共党史研究向纵深发展,就必须接续做好存史、资政、育人这三篇“大文章”,正确处理其中涉及的几个重要关系。

  一、在存史方面要处理好政治性与学术性的关系

  中共党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运动规律的科学。中共党史研究不仅具有“呈现史料、陈述史实、解读史事、评价历史”的学术功能,还承担着“以史鉴今、资政育人、铸魂聚力、经世致用”的政治功能,两者不可偏废。当前我国中共党史研究中存在两种偏颇学术倾向:其一,囿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党史研究过度政治化的惯性思维,现阶段“以论带史、史从论出”的研究方法和“过分追求政治性而轻视学术性”的研究倾向在中共党史学界依然存在并具有相当影响力,这是制约中共党史研究学术色彩和学术影响的主要因素,必须加以注意和改进。其二,部分研究者认为,既然中共党史研究属于历史研究的范畴,就应该像历史研究那样尽量追求客观、摒弃个人好恶、讲求独立性超然性。他们强调要用个性化的“不同的声音”去记述和评判中共党史,实际上放弃了中共党史研究者必须秉持的正确政治立场。这种片面推崇“冷眼冷笔”、刻意抛开感情色彩和价值关怀的研究范式不足为训。

  如何在存史方面实现政治功能与学术功能的互补、平衡乃至并进、共赢,亦即习惯上所言的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创新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要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定力,坚持遵循“党史姓党”基本原则,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党史研究“述往事,思来者”“出乎史,入乎道”的既定功能,更加广泛地运用“以史为据、以史带论、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研究方法,有意识地摒弃“应当如是”的主观道德评判或传统政治思维,进一步加强“何以如是”的理性因果分析或客观逻辑探究,使研究成果接近或达到“兼具义理与考据、融求真与致用为一体”的理想境界。应探索建立起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良性互动机制,避免研究成果陷入纯政治话语的境地,尽力减少纯意识形态式的简单记录、解释或灌输,努力以更全面的史料呈现、更精到的史实分析、更公允的历史评价、更彻底的理论诠释说服人、打动人和武装人,为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锻造出可靠的主体力量,进而实现中共党史研究“用学术讲好政治、以历史服务现实”的终极目标。

  二、在资政方面要处理好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关系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可能是历史学界被引用得最多的一句话,这是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史学家克罗齐提出的命题。他主张历史书写者要借助对当前生活的关切来观察过去、基于当前的思想和兴趣来阐释史事。换言之,过去只有用思想的光芒来照亮,才能显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历史只有进入当前的生活,才会具有真正的意义。这也是中共党史研究中历史性与现实性关系最直观的写照,中共党史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研究我国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正是为了其在现实中更好地执政。作为中共党史研究最突出的时代价值之一,以史为鉴、以史资政主要是指按照“解读历史、提炼智慧、关照现实、指导实践”的基本要求,集中反映党的奋斗实践、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深入挖掘党的精神力量,品味解读我们党和国家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并从党史中汲取智慧营养和前行力量,为我国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历史借鉴和资政参考,为党和人民继往开来、砥砺奋进提供强大的精神激励。

  要充分发挥中共党史研究在资政方面的作用,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关系。一方面,党史研究一定要体现“现实关怀”,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现在乃至未来服务。“现实关怀”是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原动力,主要指现实对历史学家的塑造性影响、历史学家对当前的了解和关切。[单颖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文汇报》2016年8月19日第W15版。]中共党史研究者尤其应注重“现实关怀”,带着现实问题从党史中寻找解决方案或汲取经验智慧。具体到当前,就是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发,围绕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难点、疑点、创新点和党委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等方面内容大力开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深入研讨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历史问题、重要决策过程、重大历史事件,全面深刻地总结经验教训,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类似问题提供借鉴参考。另一方面,党史研究要“为现实服务”但绝不意味着要做“现实的奴仆”。党史研究者不可避免地要以现代的眼光、知识、角度、价值取向去对待历史,在开展资政研究时还要在“现实关怀”引导下将过去的党史“复活”于当前。但必须指出的是,要警惕“现实关怀”对研究者自身的过分诱导,在研究论证时不能为了迎合某种现实需要,就朝着先入为主的结论或者主观认定的方向去片面选择有利的史实证据(同时忽略不利的史实证据)以构建证据链,甚至沿着个人主观设定好的方向去阐释某些史实证据的意义。这样不但将使党史研究成果的资政效果大打折扣,还会导致相关研究为了某种当前目的而扭曲过去、有违专业史学最基本的学术规范。

  三、在育人方面要处理好理论化与大众化的关系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培养、教育、训练社会成员接受社会政治规范,支持、拥护现实的政治制度,承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过程。[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78—279页。]中共党史研究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为研究对象,与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有着毋庸讳言的紧密联系,因而自然而然地担负起政治社会化的宣教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即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2月20日)》,《求是》2021年第7期。]中共党史研究在“以史铸魂、以史育人”方面重要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深刻反映10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余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深刻阐释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思想舆论引导,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这同时也是中共党史研究理论成果实现社会化、大众化的过程。

  中共党史研究在育人方面发挥作用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化的党史研究成果能否有效实现大众化,能否以适合大众接受能力、语言习惯、文化心理的形式呈现出中共党史的鲜活内容。一方面,党史研究要凸显以人民为中心、为大众写华章的坚定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人民日报》2019年3月5日第1版。]党史研究绝不能理论脱离实际、只做书斋里的学问,而是要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这样才能不断走向发展繁荣、永远充满活力。另一方面,在发挥党史研究的宣教作用时应坚持走通俗化道路,讲究表达方式,创新方法手段,改进话语体系。要充分运用各种新的宣传手段和平台,面向基层群众、面向实际生活,自觉将学术话语、政治话语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生活话语,努力构建接地气、有生气、富有吸引力的大众话语体系,注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党史知识、阐述党建理论、讲好中国故事,使党史宣传教育与群众日常生活相融合,切实提升党史研究在铸魂育人方面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中共党史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我国所处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共党史研究未来可期、大有可为,应在如何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育人重大作用方面探索开拓、深化创新,不断提升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于2021年11月召开,重点研究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问题。这无疑是中共党史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重大历史契机,必将进一步引领推动新时代党史研究不断开创新局面、接续谱写我国党史工作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者系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处一级主任科员)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