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工作动态 > 省级动态

砥砺奋进的5年 迎接党的十九大特别报道•河南篇

来源:时间:2017-08-28分享:

抓住重要机遇期,打赢转型攻坚战(攻坚)

——访河南省省长陈润儿

本报记者 龚金星 王汉超

《 人民日报》( 2017年08月25   13

 

河南夏粮喜获丰收。
高万宝摄

 

 

记者:人们常说河南的发展具有全国代表性,我们该如何归纳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的发展变化?

陈润儿:河南的大主题就是转型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转型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坦率地讲,河南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环境污染严重、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解决办法依然是深化改革,转型发展。

发展需要思路明确,重点突出,扣住转型这个主题,河南通过35年努力,是能走出一条既符合全球发展趋势,又具有河南产业特点,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发展之路的。

记者:您讲到思路明确、重点突出,河南在当前需要突出哪些发展重点,又该明确怎样的发展路径?

陈润儿: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讲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重点要放在全局考量。2017年我们提出了四大攻坚战,河南要在农村脱贫、国企改革、环境治理、发展转型四个方面打硬仗。都是硬仗,攻坚战,也是持久战。

放眼全局,河南未来要走向四个,即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和融合化。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要走向高端,与创新链加速融合,形成一批全链条、高效率的新业态。河南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

记者:这一轮转型发展中,我们老百姓能从城乡面貌中感受到什么变化吗?

陈润儿:那我们从城镇化的角度来看看吧。河南城镇化率低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如果赶齐,就是1000万人口进城。如果按照国家未来城镇化标准,就是3000多万人要进城。而河南只有郑州一个重量级城市,加上省辖市,也不可能消化这么多的人口。

河南未来发展不能靠单极,而要多极支撑、大小结合、集约均衡。郑州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洛阳要建成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但这仍然不够,河南人口74%分布在县以下。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提出百城提质工程,它勾画出河南未来的面貌。

这个过程要避免走过去的弯路,必须注重环境友好、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盲动不如不动,乱搞不如不搞。我们要遵循规律,着眼人本,规划优化,试点先行。这个过程中,城乡是一个整体,必须共同繁荣。

记者:河南在粮食安全上责任重大,农业发展愿望也很强烈,河南怎么围绕字做文章?

陈润儿:河南农业中心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然后重点要调优农业结构,重点深化农村配套改革。

河南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肩负着重要责任。农业又是一个弱势产业,比较效益偏低。2016年河南农民收入增速是8.5%,但绝对值相比全国还差近1000元。因此我说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它不仅关乎需求侧变化,更关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关乎农业生产的持续动力。

近年来,河南在调整农业结构上做了很多工作,但河南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日益突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粮食安全的承担者是千千万万的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最根本的方向是促进农民增收,这是农业发展的根本目的。

记者:既然谈到了增收,您讲讲河南的脱贫攻坚战吧?

陈润儿:谈到扶贫,我想说全省上下非常努力,尤其那些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同志,工作是富有成效的,但我们也必须正视,我们还存在差距和不足。

扶贫千头万绪,对象千人千面,国家许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需要具体的人去落实,需要细致有效,最关键就是精准。我想提醒我们的扶贫干部,不能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问责严,就产生脱贫急躁症,导致干部干、群众看,重在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另外要把工作基础夯实,把产业基础夯实,把队伍基础夯实。认识到精准是对传统扶贫理念的一次冲击,是对当前工作方式的一次审视,也是对领导干部作风的一次考验。最后,我们要打造好基础条件,为扶贫干部营造好主场,让他们撸起袖子,甩开膀子。

我曾问我们同志,脱贫攻坚虽然是硬仗,但它有国企改革那么难吗?没有!有环境治理那么难吗?没有!而我们国企改革突破了,环境治理见效了,脱贫攻坚难道就搞不好?中央吹响了脱贫攻坚集结号,打响了脱贫攻坚总攻战,只要我们抓住机遇、趁势而上,依靠人民群众,2020年实现脱贫目标我有坚定信心。

记者:您常用到攻坚一词,攻坚战怎么打?

陈润儿:攻坚看似对象众多,实质攻的是观念、结构、体制、创新方面我们自身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攻观念之坚,观念是前提,市场导向意识、绿色增长意识、质量效益意识、创新发展意识要牢固树起来,从低效供给转向高效供给,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二是攻结构之坚,调结构就是抓痛点,围绕供需平衡去产能。三是攻体制之坚,破除体制障碍,改革国有企业,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健全商品流通体制。四是攻创新之坚,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推动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尤其是要抓技术创新,加快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习近平总书记提倡钉钉子精神,推进转型发展只能一步一个脚印。我们围绕产业抓协调、围绕项目抓落实、围绕实效抓推进,干成事业唯有实干,攻坚要靠合力。

 

特种小麦从混种混收到专收专储

农业转型进行时

本报记者 王汉超

《 人民日报》( 2017年08月25   13 版)

今夏麦收,种田大户曹自堂又火了一把。他打理3000多亩地,其中600亩麦穗整齐,籽粒格外饱满,亩穗达到51.8万头,经初步测产,毛麦亩产达1400余斤。前来参观、取经的乡亲、种子经销商络绎不绝。

高产的同时也要优质,曹自堂正在申请绿色小麦生产基地的认证,种子的价格比原来提高不少。作为老把式,老曹如今常挂嘴上的是8个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修复地力、依靠科技则是秘诀。

河南今年夏粮在总产710.8亿斤的高位,又比上年增产15.5亿斤。量的背后,还开始有了质的提升。

河南是粮食大省,4个馒头里就有1个来自河南。但多年来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影响了农民收入。

就在5年前,延津县一家特种粉企业老总朱连良还发愁得很。特种小麦上不了规模,粮食混种混收,放着产特种麦的好地不用,还要大量从国外进口特种粉。

短短5年过去,河南8200万亩麦播面积里,800万亩种的都是特种小麦,未来几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500万亩。特种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的链条已经大体完备。

延津县是电影《一九四二》故事的发生地,如今是国内唯一的中国优质小麦产业化示范县。延津小麦被公推为中国第一麦,其中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全部是高标准粮田。

在专收专储过磅时,延津县小潭乡农民袁和昌拿出了一份田间验收鉴定书。原来,为了优质小麦精准托市收购,在5月小麦灌浆期,河南用半个月时间,逐户鉴定地块,出具麦田鉴定证书。为鼓励当年特种小麦种植,省财政筹资2亿多元,按每斤0.1元给农户补贴。袁和昌种的强筋郑麦366”,每斤收购价比普通小麦高出近0.2元,加上政府补贴,8亩地能多挣约2000元。

河南南部的淮滨县,和延津同属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县,特产弱筋小麦。每到小麦分蘖、灌浆的关键期,全县动用8架直升机、230架植保无人机呵护60余万亩弱筋小麦。5年前,这个数字不过5万亩,如今淮滨全县麦播面积的75%以上都种上了特种小麦。

和茅台集团在延津建立原料基地一样,五粮液每年从淮滨抢购超过10万吨的优质弱筋小麦。去年冬季至今,河南面向全国为专用小麦开了3场产销对接会,当时预计优质专用小麦产量280万吨,订单就签出去238万吨,订单覆盖率高达85%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助推下,河南农业正驶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

 

挪出穷窝窝 有了工资本(脱贫故事)

《 人民日报》( 2017年08月25   13 版)

深山里的贫困怎么办?嵩县等山区县200人以下自然村实施了整体搬迁。目前,嵩县已建成搬迁安置点236个,搬迁深山贫困群众1.9万户,5万余名贫困群众借以脱贫致富。

搬进新房那晚,俩娃娃在屋里又蹦又跳,全家一夜没睡着。没住过这么体面的房子!我们家是特困户,搬家前每天要走十几里山路接送娃上学,打工出不去,吃穿住用就靠亩把地。现今我在小区当保洁,都有工资本了!每年收入近2万,也敢给娃娃添置东西了!

——嵩县黄庄乡板蚕村村民吴书森

有一次去搬迁群众新家看望,一位山里挪出来的老太太要把她的土鸡蛋送给我们扶贫工作队。我解释不能收,她趁人不注意,悄悄往你袋里塞。群众知好歹,扶贫让干群亲情拉近。搬出深山,发展成果共享,扶贫关乎公平正义。

——洛阳市扶贫办副主任吴锋

(张毅力整理)

 

红旗渠畔 光伏发电(脱贫故事)

《 人民日报》( 2017年08月25   13 版)

林州的贫困人口多在深山,无固定收入,甚至无劳动能力。林州供电公司在电力扶贫中因地制宜,把光伏电站建到哪儿,电网就提前配套到哪儿,光伏收益就惠及到哪儿,全市57个贫困村已实现光伏扶贫全覆盖。

我们家这些年是遭了罪。丈夫伤残,婆婆瘫痪,我肺萎缩,儿子还在上学,这叫人咋过?供电公司帮村里建起光伏电站,日头一照它能变钱,这不是聚宝盆?年底俺家就分到了1500元光伏扶贫款。电站发电收入一年十来万呢,20年不变。年前儿子考上了大学,他爹一高兴,病也轻了,能漆窗户铺石板了。等孩子工作,家里就能翻身了。

——林州市城郊乡庙荒村村民李荣梅

脱贫攻坚不是只算经济账的。你知道山区施工多难?栽电杆要挖坑,平地1小时挖5个,太行山花岗岩,有的1个坑挖了一周。林州海拔最高的大垴村是省级贫困村,160口人要通上动力电,我们投入246万元,靠人力往山顶运电杆就运了1个月。

——国网河南林州市供电公司配电网建设办公室主任郭永涛

(智    付永刚整理)

 

保险注“活水” 扶贫成“活棋”(脱贫故事)

《 人民日报》( 2017年08月25   13 版)

融资,一直是制约产业扶贫的难关。河南省委省直工委在组织实施省直机关百千万工程助力脱贫计划中,与人保财险联合打造了政融保产业扶贫项目:驻村第一书记推荐,保险公司发放贷款、配套保险,财政适当贴息,支持贫困户和带动脱贫的涉农企业、合作社发展产业。

第一书记来我家,问我有啥想法。我就说啊,空有喂猪技术,谁也不敢借钱给我,怕我拿去填窟窿!当时他自己悄悄拿了1万多元借给我,我买了猪仔,下决心养出个样子给他看!23头猪啊!你看它们多能吃!今年我还发愁饲料钱,他推荐我在保险公司拿到了2万元贴息贷款,还给我家猪上了保险。谁敢想现今猪都上了保险!

——民权县野岗镇孟庄村村民宋玉亭

能在产业中脱贫的这一类人,就缺一把第一推动。金融是我们扶贫干部用起来最有含金量的抓手。过去金融难以对接,怕的是贫困人口风险大、收回难。如今有了政融保,老宋23头生猪每头保费36元,国家负担80%,个人仅负担20%,相当于每头生猪他只拿7.2元,对他没负担。可他自己也拿钱投入了、参与了,就会珍惜。这小小一笔钱,把政府、扶贫干部、农户和保险公司下成了一盘活棋

——民权县野岗镇孟庄村第一书记孙志平  

(岳天宇整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