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方志研究

中国地方志协会2004年度学术年会纪要

来源:61作者:时间:2017-08-04分享:

中国地方志协会2004年度学术年会于2004816日~19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方(史)志协(学)会、武警部队编史办的代表,论文作者和特邀代表,共约150人。会议由副会长秦安禄、高静分别主持。开幕式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买买提明·扎克尔代表自治区政府致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崔书杰介绍了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为筹办本次年会所做的准备工作。中国地方志协会副会长田嘉代表协会在大会上讲话,他介绍了本次年会的筹备情况和开法,指出当前是加强方志理论建设的大好时机,希望本次学术年会能开成一次高水平的理论研讨会。

本次学术年会的召开是20038月中国地方志协会常务理事会青海会议确定的本届协会工作安排之一,主题是总结社会主义时期首轮新编地方志工作实践和理论建设的成就,促进方志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加强方志学科建设,以指导新一轮修志工作。20042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的中国地方志协会工作经验交流会对此做了具体部署,确定了会址和以文与会的组织方式。随后,协会秘书处拟就了本次年会学术交流的题目,通过广泛征文和特约撰稿的形式,年会共收到论文150篇。

年会采用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除7名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外,与会人员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就方志基础理论问题、第一轮方志编纂工作实践问题、新一轮修志工作实践问题展开讨论。

一、关于方志基础理论问题

1.新方志理论建设的总结。有的从宏观角度全面总结了新方志理论建设的成就和不足,认为与传统的方志理论研究相比,新方志理论研究的广度、深度都有极大的拓展,新方志理论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辉煌的成绩。基本上理清了方志发展史和方志学史的脉络,对方志学基础理论中方志性质、功能、属性、特征等问题取得了不少共识;对方志基本属性资料性和著述性矛盾对立统一关系的研究,对方志体例、体裁、编写方法等的创新研究,对旧方志理论体系的剖析等也取得重大成果。同时,新方志理论建设也存在缺憾和不足之处:一是对方志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研究偏重于实际应用;三是研究领域之间分布不平衡。

2.指导思想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新形势下客观世界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与会代表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修志实践进行了深刻地总结和反思。

有的认为,切实地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运用于第二轮修志开始之初是很必要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准备。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方志编修工作,一是必须坚持其在方志编修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二是必须坚持以其作为方志编修工作中观察、分析和研究问题的理论武器;三是必须坚持把其要求贯彻落实到方志编修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四是必须坚持以全面贯彻其为核心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修志队伍。

有的提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为人民修好地方志,要做到:坚持弘扬先进文化;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用生产力标准衡量事物。

有的提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导编好社会主义新方志,要处理好立传人物和以事系人的记述关系,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准确记述成绩与失误的关系,要进一步加强史德教育,要处理好从事地方志研究与学习政治理论的关系。

有的指出,首轮修志在运用指导思想思考社会问题,并把思考融入到志书内容中去实际上做的不够。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执行的不够。应该用互动的观点把握修志的指导思想,并把指导思想落在修志的实处,这是第二轮修志成败的关键。

3.方志性质问题。方志性质是方志学全部理论的立足点,也是长期以来方志界争论最大的问题。本次年会在总结以往各种旧说的基础上,新见迭出,为方志性质的科学定义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有的认为,自清代乾嘉时期起,就存在一个折衷于史、地两性之间的钱大昕的“折衷派”。民国年间,黎锦熙提出“方志之物,史地两性兼而有之”等说,对“折衷派”有所发扬。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修志以来,方志性质定义逐渐拓展为“综合性系统的地方文献”。

有的认为,全面认识和记述地情成为历代方志编纂者的一贯追求,史、地之间的分野并不明显。方志与历史学、地理学之间均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不能将方志简单地归入其中某一学科。方志是一个以地方为对象、吸纳多学科(特别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综合性著述体系。

有的认为,方志是记述地方古今各个方面或某一方面情况的科学文献,它既是概括一地自然、经济、社会和人文发展过程的地方史书,也是汇集一方基本知识和系统资料的地方百科全书,故有一方之全史之称。

有的认为,地方志是以独特体例连续记载一定区域自然和社会总体地情的资料性编著。

有的引用李铁映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的论述,提出志书是“特殊史书说”:志书属于史书类,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书,“是一种特殊的史书”。

有的认为,传统地方志多是以条目体为主要编纂形式出现的。地方志这种特定编纂形式及其检索性能,决定了地方志属于工具书性质。

4.志书的资料性和学术性问题。志书应修成资料性著述还是学术著作的问题,在方志界存在很大的争议,是第二轮修志工作开始之际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新一轮志书的质量。

有的认为,地方志兼具资料性和学术性,两者互相依存、相互促进。资料性是首要的属性,处于主导地位,而学术性等属性则居于从属地位。学术性寓于资料性之中,所以地方志应定位为“资料性著述”。修志人员还必须认识到,学术研究的成果并不一定以学术著作的形式出现,资料性著述并不比学术著作的地位低。

有的认为,地方志作为一种资料性著述,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了深厚的学术性和学术价值。学术性是志书的本质属性。志书学术性的提高和方志编修人员的素质密不可分。

有的认为,志书到底应该是著述性还是资料性,首先要看一地“地方志”的总体布局。资料性是地方志的第一功能、基础功能,但第二轮修志的资料征集存在诸多困难。

5.方志学科建设问题。加强方志学科建设,把方志学建设成一个真正独立的学科,是方志编纂实践的必然要求,是方志理论研究者的一贯要求,也是本届协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次年会对方志学学科体系的结构及构建依据等均有深入的探讨。

有的认为,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独立、完整的新方志学的建立已呈现出“水到渠成”的态势。方志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是建设独立、完整的新方志学的主体工程,其架构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新方志学,这是和传统方志学相对应和相区别的;第二层次,由方志学概论、方志史学、方志编纂学、方志应用学、方志组织学五个分支学科组成;第三层次,每个分支学科领属若干研究科目。

有的认为,构架起方志学学科体系应根据方志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方志理论研究实际,遵循科学结构学的基本原则,对当代方志学的研究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类排列。方志学基本结构的第一层次由方志学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和方志史学组成。方志学基础科学即方志基础学。方志技术科学由方志编纂学和方志管理学组成。方志学的应用科学也称为方志应用学。

有的指出,方志界有多达10种的方志学体系分类设想,上述理论上“四分”、形式上“五分”的构想已成为学科体系结构的“主流构想”,即方志学由方志基础学、方志编纂学、方志管理学、方志应用学、方志史学五个分支学科组成。

有的持不同意见,认为方志学尚未形成理论体系。方志界应摈弃急于建立方志学地位的浮躁情绪,首先对方志编纂学进行深入、扎实的研究,建立统一的、完整的方志编纂学科体系,以创造条件,进一步建立方志学理论体系。

有的则指出,方志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体系,在地方志书的编修中诞生、发展和完善,当前方志理论界把方志学的不断完善说成是建立新的学科体系的提法是一个误区。

还有的将社会性别视角引入地方志,从学科构建的模式和经验方面,阐述了女性学和社会性别学科建设对方志学科建设的借鉴意义。

二、第一轮方志编纂实践问题

1.首轮修志经验总结问题。认真思考首轮修志所经历的过程、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吸取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是方志工作者在新世纪进行创新、将地方志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关键。本次年会上,一些长期从事地方志工作的老专家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地思考,其认识非常有代表性。

有的认为,认真总结首轮修志经验是做好续修工作的切入点。长达20多年的首轮修志工作,基本经验有两条,其一是各级党政领导重视,领导重视与否是决定一方修志工作成败的关键,其重视的程度是一方修志顺利与否的保证;其二是方志工作者艰苦奋斗、努力拼搏,这是首轮修志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条件。主要教训有三条,一是“人治”主导修志工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二是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三是长期未形成权威的指导中心。

有的以“总论”的形式对首轮修志实践做了全面的回顾,提出八个问题:第一,应该实事求是地肯定首轮修志的巨大成绩;第二,继承传统,大胆创新;第三,地方志是“严谨、科学的资料书”,资料是修好一部志书的前提和基础;第四,从实际出发着力反映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第五,地方志的内容必须通过适当的形式来记述;第六,在首轮修志的实践过程中,参照传统的方志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些诸如“不越境而书”、“纵不断线,横不缺项”、“述而不作”、“生不立传”等规范性的说法,指导着当前修志,并不断受到实践的检验,逐渐地完善起来;第七,强化修志的领导;第八,首轮修志取得巨大成果的重要原因是有一批潜心方志事业的修志人。

有的初步总结了首轮新方志编修在消除部门志痕迹,精简篇幅,以及记载党的领导和政务活动、政治活动、综合经济和综合经济管理、经济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下限后内容等方面的经验。

2.修志组织管理问题。本次年会上,对首轮修志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级地方志编委会及办公室组织实施、专家学者参与修志”的组织体制进行了思考,探讨了这种体制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有的认为,首轮修志组织体制存在不足,要重新界定国家地方志工作机构的工作内容,扩大职能,同时提高其地位级别,加强其权威性和指导功能;省、市、县三级地方志办公室应当列为公务员系列,统一作为各级政府直属的一级单位设置,名称统一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省市志办应普遍设立方志馆,方志馆实行事业单位管理。改革和完善修志组织体制,只有通过立法途径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有的认为,新时期地方志工作机构在外部寻求法制化的同时,内部要按社科院、出版社的组织形式,改组织协调型为编研加组织协调型,根据编研的社会对象设置处室,从专项性方面进行专业化建设。

有的认为,方志工作组织管理创新的总目标应该是为修志工作提供组织保证,服务于志书编纂工作这个中心。创新有如下思路:一是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持、法制保障”的新体制;二是建立大方志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三是建立编纂出版一体化体制;四是开创数字方志新时代。

三、新一轮修志工作实践问题

1.志书续修和重修问题。第二轮修志应采取何种编纂形式,是续修还是重修,方志界有些争论。本次年会对此将此问题列为课题之一,进行了讨论。

有的认为,处理续志与前志关系的原则是续、补、纠、创。为处理好续志与前志的关系,要做好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方志理论、研读前志、研究地情等基础工作。

有的主张,新一轮修志应提倡和鼓励重修。重修是我国历代修志的主要编纂形式。社会主义首轮志书的质量不容乐观,绝大部分志书质量平平,部分志书质量较差甚至不合格,只有少数志书质量较好。对那些质量较差甚至不合格的志书,不能讳疾忌医,不能迁就,应坚决进行重修;对那些质量平平和较好的志书,应鼓励重修。

有的赞同重修的观点,认为很多首轮志书都存在质量问题,应当支持重修的主张。但具体操作起来困难很大,重修的主张不太现实。

有的认为,重修和续修不能截然分开,重修和续修是有共同点的,两者应相结合,合而为一,续中有修,修中有续,要续有新时段的内容。各地应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

2.续志的篇目问题。篇目问题是方志界讨论较多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次年会对续志的篇目设计及创新的做法有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有的提出,续志篇目确定是贯穿修志全过程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草拟篇目-编纂篇目-成书篇目的过程中,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意见。

有的介绍,第二轮《广东省志》篇目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在吸取首轮修志编修经验的基础上,联系当前的新情况、新特点确立篇目。总的原则是:基本上保留上轮省志的篇目结构;调整或合并上轮省志中的部分分志;取消上轮省志中的个别分志;增设上轮省志中没有设置的分志。

有的介绍,第二轮《广西通志》已经确定的12部专志篇目有如下经验和做法:一是根据时代赋予新内容的实际创新篇目;二是根据机构改革新情况的实际创新篇目;三是根据查漏补缺的需要创新篇目;四是根据加强实用性的需要创新篇目;五是根据加强可读性的需要创新篇目。

有的指出,已出版续修志书的篇目沿袭有余,创新不足。一是缺要项;二是归类不当;三是某些类项排序欠妥;四是标题并列概念不相等或标题范围小于统辖内容。

3.续志的记述问题。

断限问题。河南省一方面坚持全省统一的时限规定,强调正文内容下限不能突破,另一方面允许其在附录中对超下限的内容采取“限外辑要”、“大事续记”等方式予以保留。有的指出,志书承前记述应有不可无,但没有必要追溯过远,操作时应简不应繁。

篇幅问题。河南省对第二轮志书篇幅的指导性意见是:省志800万字,省辖市志80120万字,县(市、区)志3050万字,总体要求是实事求是,因志而宜。控制篇幅,一要把握好本级志书的功能定位,二要明确志书资料的详略定位。有的认为,第二轮县(市、区)志长短不能无度,关键要看内容,短不宜低于50万字,长不宜高于100万字。

志书体例问题。有的认为,续志体例的创新,重在扩大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的运用,优化结构布局,提高学术品位,增强可读性。有的提出,志书体例的确定必须坚持志体,坚持有利于反映时代特点、有利于反映地方特点、有利于缩短修志周期和适应用志需要的原则。有的主张续志采用分类条目体,优点是布局严密、点面结合立体化、特点突出、剪裁灵活、便于检索等。

志书的政治倾向问题。有的认为,修志是政府行为,志书要讲质量,首先要讲政治质量。第二轮修志开始之后,个别志稿在民俗、民谣内容的记述当中、人物入志的定性分析当中及其他相关内容的记述当中,有意无意地出现了不正确的政治倾向。

人物入志问题。多数人认为,续志仍应明确“人物入志要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在世人物的突出事迹以事系人入志”。有的认为,记人主要记其事迹、记其精神,记述形式多样,不必在“生人立传”上打转转。一旦突破,必然自召麻烦。有的提出,续志人物志编纂应遵循如下原则:确定人物传的体例,明确编纂基本要求;坚持人物立传入志标准,正确理解“生不立传”原则,适当扩大立传范围;搞好传、简介、录、表的相互配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搞好以事系人;明确人物传及人物简介的编纂原则。

对改革开放的记述问题。有的指出,“集中法”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记述的“结合法”各有其优点和缺点,续志编修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搜集资料的多寡、续志编写采用的体例、框架结构的整体布局及本地的地情特点而定。有的主张,改革开放应以分散记述为主,辅以恰如其分的集中。集中记述可充分利用续志的概述、篇章下的无题文字及适当地列专篇或专节来进行。有的大体赞同上面的观点,认为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记述方式是续志编纂的最佳选择,其总体布局除采用《大事纪略》对改革开放中关系到全局、涉及面较广的综合性内容进行集中专述外,另将专项性较强、层次性较低的内容安排在各专志相关章节中进行分散记述。

对社会和社会观念的记述问题。有的提出,必须正视伴随改革开放出现的社会问题,实事求是地记述社会问题,是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维护志书生命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新一轮志书质量的重要标准。有的提出,二轮修志要加强对社会观念的记述。修志工作者要准确把握社会观念转变的基本内容,寓社会观念于志事记人之中。

4.续志质量问题。有的指出,提高续志质量必须作为各级志办的第一要务;必须更新观念,不断例新;必须加强方志理文化教育研究;必须彻底消灭资料“硬伤”;必须坚持“三审”定稿制度。有的提出了续志的三个质量标准:政治标准、经济标准、社会标准,为保证志书质量,必须完善三级评审制度、推行专家点评制度、试行联审制度。有的充分肯定了上述重视志稿评议的意见,认为这是提高续修志书质量的重要举措。

5.对已出版续修志书的总结。一批续修志书已经陆续出版,对这些志书取得的成功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是一项紧迫且必要的任务。本次年会对此问题讨论较多。

很多代表尽管表述方式不一样,但都充分肯定了已出版续修志书的成功之处。有的总结了这些续修志书的优点:体制在继承前志基础上有创新;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主线贯通续志全过程;地方和民族特色鲜明;突出记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有的认为,这些志书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加强政府行政力度,真正做到官书官修;重视修志人员培训和对第一轮修志工作的总结;重视续志质量;篇目体式有所突破;部分续志重视突出地方特点和时代特点。

对于已出版续志的不足,有的认为,部分续志在体例上和内容上继承的多,创新的少;有些创新和记述还需进一步完善,如条目体志书条目使用把握不好,续志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记述缺乏深度;社会变化的内容反映的少;忽略了志书的政治性;有些内容记述过于政府化;有资料堆积的痕迹;部分续志前面彩色照片广告色彩太浓;大部分续志没有索引。有的指出,部分续志资料方面存在硬伤,如资料不足、史实资料时间错位、前后资料不一致等;统计表编制不规范,在标题、设计、统计单位、数字等方面都有很多问题。有的指出,续志有10方面的不足:一是内容缺漏;二是记述面窄;三是内容过简;四是内容混记;五是内容重复;六是选材失严;七是欠“以事系人”;八是篇幅过长;九是版面单调;十是大多志书引文不加注,有失规范。

四、一些建议

1.抓紧修志立法工作,做到依法修志。

2.改革修志机构,解决地方志组织体制问题。两种设想:(1)仿照党史研究室体制,把地方志编纂与地情研究结合起来;(2)参照档案系统的体制,仿行档案局负责行政管理、档案馆负责业务的办法,在各级方志办外设立方志馆。

3.今后理论研讨会要多列一些紧迫的、急需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的成果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最好一年能召开一次工作会。

会议闭幕时,协会常务副会长单天伦做了题为《群策群力,发挥群体智慧,推进方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总结讲话。他说,通过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本次年会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本次年会有如下特点:一是准备充分,协会秘书处和新疆地方志编委会的同志做了大量的、周密的准备工作;二是主题明确;三是发动广泛,提交论文数量是历次研讨会中最多的一次,提交论文的作者有来自省(自治区、直辖市)志办的,有来自市(地)、县志办的,还有来自部门志、专业志编修部门和党政部门等处的,发动的面也是最广泛的一次。他认为,本次年会成果很大,对方志基础理论和方志学学科建设进行了比较广泛地探讨,对首轮修志实践进行了多视角的理论研究,对新一轮修志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也有了喜人的成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