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方志研究

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大力开发史志资源

来源:180作者:时间:2017-08-04分享:

近两年来,我们在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发史志资源,服务领导和社会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继承传统,发挥优势,制订地情信息化建设战略

20079月,市地方史志办公室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其时,全市第二届志书编纂工作接近尾声,第二届志书完成后,洛阳市地方史志工作如何继续发展,成为班子面临的选择。按照《地方志工作条例》“20年续编一次”的规定,在此期间,我们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每年抱着1部年鉴、12期大事月报过悠闲的日子,直到第三届志书开修;二是发挥地方史志部门的资源优势,根据现实需要开拓地方史志工作新领域,为社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地情服务。经过反复学习《地方志工作条例》,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调查研究,认真思考,在发展转折的关头,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工作方向确定后,具体该怎么干。我们对地方志部门所具有的优势和所面临的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终认为,我们地方史志部门的优势是资料优势,我们所拥有的资料是经过广泛搜集、分析甄别、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系统整理编纂的资料,因此,我们的资料具有其它部门无法比拟的广泛性、综合性、权威性和系统性。

既然我们地方志部门所拥有的资料具有其它部门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用志手段没有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这种用志的不方便和当前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许多人望志却步,造成了志书应用领域的冷清局面。于是,史志资料的信息化便成了地方史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些年来,洛阳市虽然在志书、地情书编修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地方史志信息化建设方面却是个薄弱环节。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我们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洛阳实际,制订了“加强史志信息化建设,充分开发利用史志资源,修用并举,科学发展,开创地方史志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思路。计划经过两到三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史志信息化、数据化、网络化系统,形成地情资料的收藏、编研和咨询、服务中心。逐步实现由传统的、阶段性的、单一的修志业务向与现实紧密联系的、长期性的、全方位的复合型社会信息服务事业转变。并明确提出了“以地情数据库为支撑, 以地情网站为平台, 打造‘数字洛阳’和网上‘洛阳百度’”的设想。

按照这一设想,我们向市委、市政府递交了建立洛阳地情数据库和洛阳地情网站的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200712月,市委九届五次会议把“建立洛阳地情数据库”列入关系洛阳未来发展的33项重大战略问题之一。200835日,市委常委会会议听取了地方史志信息化建设专题汇报,同意我办提出的《洛阳地情数据库建设方案》,并将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成立地情信息科,专门负责此项工作。洛阳市地情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经过考察学习和深入调研,提出了 “资料数据化处理注重准确性、软件选择注重稳定性和实用性、网站管理维护注重便捷性”的指导思想,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充分肯定,洛阳史志信息数据库建设进入实施性操作阶段。

二、科学规划,认真组织,精心打造“数字洛阳”

1. 广泛搜集,分步实施,做好地情资料的数据化处理。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当代洛阳的地情资料也非常丰富。经过反复思考,我们确定了“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具体分三步走:第一步首先对历年来史志部门的编纂的志书、年鉴、大事月报及其他地情书籍进行数据化处理,初步支撑起洛阳地情数据库,供社会各界查询;第二步是对洛阳历史上的重要文化典籍及旧志进行搜集、整理,经过数据化处理后导入数据库;第三步将当代专家学者研究洛阳的专著、论文等进行大规模搜集处理,导入数据库,使“洛阳地情数据库”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情数据库”。

史志资料的数据化处理是地方史志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数据库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数据化处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将来数据的准确性。上世纪出版的书籍基本都没有电子文档,需要重新扫描、识别、校对。最近几年出版的图书大多保存有电子文档,处理起来工作量相对小一些,但由于一些单位对出版软件、存储介质等缺乏了解,所保存的电子文档也存在诸多问题,有的文件打不开,有的不是最后定稿,差错很多。经过反复考察,我们选择了一家多年来专业从事史志资料数据加工的公司,他们拥有一整套快速、完整、高效、准确的数字化加工生产线和丰富的史志资料数据化处理经验。仅用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首届市志18卷、二届市志6卷、洛阳年鉴10卷、首届县区志15部、二届县区志11部、河洛史志78期以及其他地情资料共200多册近一亿字资料的数据化处理工作,为我们建立数据库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原计划三年完成的目标,实际上一年就实现了。

2、反复考察,多方论证,科学搭建地情数据库。数据库软件主要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解决:第一种途径是组织技术人员或委托社会上的软件公司根据我们的需要开发专用的数据库软件,优点是针对性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足是成本较高(一般要数十万元),周期相对较长;第二种途径是选购社会上现成的数据库软件,优点是时间短,成本比自主研发稍低,弊病是针对性不强,也没有自主产权,以后改造、升级还得依赖软件发行者,后期投入是一个未知数;第三种途径是引进与我们需求相近的单位研发并经过实践检验运行稳定的软件,根据我们的需要稍加改进。这种办法投入小,时间短,风险小,在经费不够宽裕的条件下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确定数据库框架结构时既要考虑到目前入库资料的归属问题,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考虑到将来入库资料的扩展问题。否则,将来变动起来相当麻烦。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首先根据需要,确定了数据库分两个不同版本,即网络版和单机版,然后根据各个版本的不同需要搭建不同的结构。网络版主要在洛阳地情网上使用,要便于网民阅读查询,以简洁、明了为宗旨,分志书、年鉴月报、古籍、专著论文四个分库;单机版主要供机关工作人员在电脑上使用,分类相对详细,分市志库、县(区)志库、专志库、年鉴库、大事库、专著库论文库、古籍库、图片库九个分库。两个版本各有侧重,满足不同的需要。

3.服务社会,扩大影响,开发制作“洛阳地方文献大典”。洛阳地情数据库建成后,我们计划在单机版的基础上开发制作面向社会发行的版本——“洛阳地方文献大典”。“大典”汇集20世纪80年代以来洛阳市各级地方史志部门编纂出版的志书、年鉴及其它地情专著近200册,7000余万字,内容涵盖洛阳及其所属15个县(市)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是国内汇集电子图书规模较大、内容较多的资料库之一,是国内外各界人士了解洛阳、认识洛阳、宣传洛阳、研究洛阳最具权威性的工具。把这样丰富的资料浓缩在时下颇为流行的小U盘里,连接电脑即可使用,并提供功能强大的检索系统,下载、复制、粘贴、打印轻松便捷。在信息数量、编纂方式、载体形式等方面均为省内首创2009113日,我们举行了《洛阳地方文献大典》首发式,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引起了新华社以及河南日报等国内外众多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大典发行后,受到市党政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截至目前已销售50余套,回收资金在充分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

4.与时俱进,立足长远,精心打造洛阳地情网。信息化建设启动之始,我们就把“洛阳地情网”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在网站建设中我们坚持四项原则:一是技术先进性,要充分利用当代先进网络技术;二是内容权威性,我们网站的内容一定要系统、权威,挑选最精华的资料充实到网站,真正成为人们了解洛阳的权威工具;三是发展上的独立性长远性,我们投资十余万元购买服务器3台,分别用于前台、存储、和备份,为今后的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四是管理上的便捷性,我们把服务器托管到联通公司机房,确保网络畅通。在网站管理维护上我们选择当地技术力量雄厚的网络公司代为维护,能随时处理网站出现的各种问题。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洛阳地情网于2009113日正式开通。网站主要分四大板块:第一版块是网站的支撑和核心——“洛阳市情数据库”,主要为社会各界提供市情资料查询服务,同时还设有“留言咨询”专栏,网民遇到想了解又查询不到的问题可留言咨询。

第二板块是宣传展示洛阳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发展成就的“魅力洛阳”、“洛阳要闻”、“洛阳概览”、“图像洛阳”、“视频点播”、“洛阳历史上的今天”等栏目。其中以“魅力洛阳”为核心,分设“千年帝都”等6个二级栏目,集中展示洛阳的无穷魅力;“洛阳要闻”主要刊载目前洛阳发生的重大事件及热点新闻;“洛阳概览”以简明扼要、画龙点睛的形式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对洛阳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图像洛阳” 和“视频点播”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向人们展示洛阳的历史和现状;“洛阳历史上的今天”让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当月当日在洛阳发生的重大事件。

第三板块是为地方志系统提供学习交流平台的“史志园地”、“史志动态”栏目。“史志动态”分“市内动态”和“市外传真”两个二级栏目,主要反映史志领域的重大事件和最新动态。“史志园地”是为广大史志工作者提供学习、交流、理论探讨的网络平台,分“史志常识”、“史志理论”、“读志用志”、“旧志在线”、“志人论集”、“新书推荐”六个二级栏目,其中“志人论集”为洛阳市地方史志系统广大修志工作者的论文汇集。

第四个板块是洛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的“政务公开”栏目,主要介绍地方史志机构、职能、政策法规以及有关文件。

网站开通以来,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访问者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巴西、日本、加拿大、埃及、新西兰、南非、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十余个国家也有一定的访客。在宣传洛阳、提供洛阳知名度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三、认真总结,再接再厉,不断开创新局面

1.丰富的史志成果是搞好地情信息化建设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的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工作是一次大规模的地情资料的调查、搜集与整理,从参与人数到取得的成果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数千名修志工作者经过近30年的辛勤笔耕,向世人奉献了上亿字的市志、县区志、专业志、部门志、年鉴及其他地情资料,为建立洛阳市情信息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浩瀚的资料,建立融古今市情,汇百科信息的数据库是难以想象的。

2.省史志办和市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搞好地情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在洛阳市地情信息化建设中,省史志办霍主任、王主任及信息处多次给予指导,给我们很大的鞭策和鼓励。市委、市政府把洛阳地情信息库建设放在关系洛阳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和支持史志信息化建设,将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及时拨付资金并定期督察落实。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连维良多次过问工作进展情况,亲自担任《洛阳地方文献大典》的总策划并题词。市长郭洪昌亲自担纲《洛阳地方文献大典》的总纂并作出重要批示。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中阳是洛阳地情信息库建设的直接领导,多次过问数据库建设情况,亲自帮助我们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市委、市政府两办联合发文,要求全市各地区、各单位积极支持大典发行工作。市财政在资金方面也给我们提供了全力支持。这一切都为我们做好地情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是我们做好地情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洛阳地方文献大典》和洛阳地情网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全国各地地方史志系统特别是山东省地方志系统有关单位的友情帮助,得到了山东海右天泰传媒有限公司和洛阳信息港建站中心的技术支持。市直许多单位也为地情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使我们在工作中少走了不少弯路,加快了工作进度。

尊敬的各位领导、修志同仁,地方史志信息化建设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新领域,我们只是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尝试,工作中还存在许多缺憾和不足之处。我们坚信,有省史志办的正确领导,有兄弟城市的关心支持,洛阳的地方史志信息化建设一定能够不断迈出新的步伐,我们精心打造的“数字洛阳”一定会更加完善,更加精彩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张百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