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重要文献 > 党史百科

刘邓大军移师豫西运筹帷幄解放中原 ——探访豫西革命纪念馆

来源:河南日报时间:2019-12-08分享:

  鲁山邓小平旧居

  位于鲁山县辛集乡程西村的豫西整党会议旧址

  □本报记者张建新

  一座欧式风格的青砖小楼坐落在鲁山县委大院之内,初冬的阳光为小楼镶上了金边,熠熠生辉。小楼门匾上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央军事委员会原副主席刘华清题写的“豫西革命纪念馆”7个烫金大字。现在,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月20日上午,记者来此感受70多年前的革命岁月。

  “挺进豫西逐鹿中原势如破竹追穷寇尽收北国,决战淮海饮马长江壮若卷席歼余顽一统金瓯。”这是纪念馆大门两侧的楹联,为全国妇联原副主席、中共河南省委原副书记李宝光同志所题。她的丈夫是著名的“两弹一艇”元勋刘杰同志,曾任原国家二机部部长,河南省委原第一书记。这对革命伉俪都曾在鲁山战斗、生活过,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来到纪念馆二楼,东南角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屋子里摆放着木床、木椅等几件漆色斑驳的老家具,一部手摇式电话摆在床边条几之上,仿佛正在等待前方战场的消息。当年,邓小平同志曾住在这间房屋里,运筹帷幄中原解放战争。

  据鲁山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于庆彬介绍,1947年6月,国民党部队虽然在装备上和兵员上仍占优势,但有生力量已经受到严重打击。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毅然指挥刘邓大军于是年8月跃进大别山,陈谢兵团挺进豫西,拉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同年9月,华东野战军越过陇海铁路南下。至此,三路大军形成中央突破,两翼牵制,互为掎角的态势。

  陈谢兵团挺进豫西后,迅速歼灭了豫西之敌的有生力量,接连解放了豫西诸县,开辟了豫陕鄂解放区。1947年11月,鲁山县解放,豫陕鄂边区后方工作委员会即进驻县城,并在鲁山建立了豫陕鄂边区后方司令部及豫陕鄂边区行政公署,下辖8个地委、8个专署和8个军分区及51个县级人民政权。1948年4月,刘邓大军撤离大别山,师出豫西同陈谢兵团和华东野战军会师。6月,撤销豫陕鄂边区建制,在鲁山县建立中共豫西区党委、豫西行署和豫西军区,下辖6个地委、6个专署、6个军分区。1949年2月,豫西区建制撤销,在鲁山县宣布成立中共河南省委。

  豫陕鄂边区及豫西区党、政、军领导机关驻鲁山期间,鲁山县是豫陕鄂边区及豫西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领导全区开展组织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武装建设和军事活动。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领导人,多次在鲁山主持召开重要会议,鲁山在全国解放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座小楼也是豫陕鄂前后方工作委员会旧址。

  1948年4月25日,在鲁山召开的豫陕鄂前后委联席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的重要报告。报告敏锐洞察并正确解决了事关推进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进程的军队建设、党的建设问题,客观论述了市场与政治、经济、人民生计的关系,以及保护发展市场的政策策略。在此基础上通过以后几十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理论。报告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深邃的政治智慧、一往无前的革命坚定性、一贯的求实作风、一心为民的高尚品格。

  1948年1月,中共豫陕鄂边区后方工作委员会为了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解放战争的胜利消息,筹办了《豫陕鄂日报》。1948年6月,随着豫陕鄂边区的党、政建制取消,中共豫西区委员会、豫西区行政主任办公室的建立,《豫陕鄂日报》更名为《豫西日报》,由毛泽东同志题写了报头。1948年7月1日,《豫西日报》正式创刊。报纸为四开四版,发行量为20000份。创刊号上,刘伯承亲笔题词:“通过群众路线,实现正确政策”。1949年3月8日,豫西日报社迁至开封,后与开封日报社合并为河南日报社。

  六旬老汉身居山林 为烈士守灵十余年

  豫西革命纪念馆

  □本报记者张建新

  范钦宪这个名字在鲁山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事迹不仅感人,更代表着当代人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对革命精神的传承。

  11月20日下午,记者驱车40多公里山路,从鲁山县城来到团城乡。这里位于深山区,初冬时节,漫山遍野的树木开始凋零,显出几分萧瑟。

  “走,我带你们上去看看。”66岁的范钦宪穿着薄袄,戴着眼镜,说话沉稳,给人感觉像是一位退休老教师,但他其实是一名焊工。

  走了大约300米山路,烈士陵园逐渐从郁郁葱葱的山林间显现出来。推开铁门,陵园内松柏苍翠。这里安葬着32位革命烈士。

  1944年,由于日军的烧杀抢掠,范钦宪的父母从鲁山县董周乡白庙村逃荒要饭到团城乡一座小庙里生活。团城乡解放后,范钦宪家里分到了土地、房屋,解决了温饱。父母从小就教育他不能忘本,范钦宪听在耳里,记在心里,从中学毕业后,就坚持为烈士扫墓。

  团城曾经是解放战争和剿匪战争的激烈战场,不少革命战士牺牲在这片热土上。由于受战争年代的条件限制,这些烈士的遗骨多葬于荒山野岭,历经风雨剥蚀,不少坟墓已成孤丘。对此,范钦宪内心十分不安,重新安葬烈士遗骨就成了他的一大心愿。

  2006年,范钦宪开始对烈士的事迹和墓地分布进行走访调查,历时两载终于弄清了19名烈士的生平事迹和墓穴分布。他把自家的一棵大桐树伐掉做了19口小棺材,翻山越岭把19名烈士的遗骨逐一起出,重新装殓后安葬在团城烈士陵园里。随后,他又购买了100多棵柏树植于陵园内,从一里多外的河中挑水浇灌。2008年,范钦宪在烈士陵园东墙外搭起几间板房,把家安在了这里,义务担负起守护陵园的任务,这一干就是11年。

  走在陵园内,范钦宪为我们讲述烈士生前的英勇事迹。“徐明烈士就义后,他的妻子和儿女都未能幸免。”范钦宪介绍,徐明烈士是中共地下党员,1949年2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获,绑在两棵大树上,任凭严刑拷打,始终保守党的秘密,后被折磨致死。徐明烈士的大儿子被敌人推下山崖,妻子被枪打死,襁褓中的幼女被摔死,全家人无一幸免。说到此,范钦宪的眼眶湿润了。

  夕阳的余晖洒在烈士墓碑之上,范钦宪俯下身子,用衣袖将墓碑上的尘土和落叶拭去。

  传承红色基因 做好致富文章

  本报记者张建新

  豫西整党会议纪念馆位于鲁山县城东13公里的辛集乡程西村,原为程氏祠堂。1948年9月13日至10月25日,中共豫西区委员会扩大会议(整党会议)在这里召开。出席会议的主要有中共中央中原局主要领导、豫西区党政军主要领导及广大干部。10月15日,邓小平到会传达了中央九月会议精神,并针对整党工作作了重要报告。

  时光荏苒,71年过去了,豫西整党会议纪念馆内还保持着原来的陈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正奔走在康庄大道上。

  “买葡萄,去辛集。”在平顶山市区生活的人都知道,辛集乡近些年大力发展葡萄种植,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之乡”。

  近年来,辛集乡依托牛郎织女文化名片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发展,鼓励和支持群众大力发展葡萄种植。在全乡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该乡葡萄种植规模从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万余亩,年产值超亿元,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为进一步打造辛集葡萄品牌,助推辛集乡脱贫攻坚事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辛集乡连续三年举办葡萄采摘节活动,丰富当地的文化生活,吸引客商前来采购葡萄,增加群众收入。

  2006年,辛集乡被认定为无公害产品产地,2012年成为全省科普示范基地之一,2013年8月荣获原国家农业部“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辛集乡葡萄也早在2007年就被原国家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

  目前,该乡有26个行政村种植葡萄,其中16个行政村大面积、连片种植,总面积达1.3万余亩,最高亩效益近2万元,年产值超亿元,有1800多户农户通过葡萄种植脱贫致富。

  本版图片均为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冰珂摄

1575777537(1)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