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文献资料 > 党史百科

探访中原“红色地图”㉒丨箕山之中红旗展 破虏丹心昭日月——探访河南军区机关旧址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时间:2019-09-20分享:

WECHAT_EMPTY_TITLE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董学彦/文 胡楚云/视频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烜

  楚黄庄村,一个位于禹州西北、箕山腹地的小山村,在抗日战争时期却是豫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区域之一。这里曾是河南军区机关所在地,河南军区司令员王树声等我军高级将领在此指挥千军万马抗击日寇,使豫西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驱车驶出禹州市区,沿着山路向西北行驶约40公里,便到了禹州市鸠山镇楚黄庄村。

  “看,这是当年的河南军区司令部,王树声司令员就在这里办公!”9月12日,鸠山镇宣传干事王光远当向导,带领记者一行来到距村口约1公里的河南军区机关旧址。

  这是一个狭长的院落,门口的石墙满是历史的斑驳。走进院落,前部为6间砖、土、瓦混合结构的平房,后部为4间窑洞和2间平房。院内,一棵老槐树枝叶繁茂,无声地见证岁月沧桑。


       ▶禹州市豫西抗战纪念馆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烜摄

  1944年4月,日军发动河南战役,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丢城弃地。为收复国土,当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向河南进军的命令;9月,皮定均和徐子荣率豫西抗日先遣支队飞渡黄河,挺进豫西;10月,为了统一领导豫西人民的抗日斗争,中共中央决定建立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和河南人民抗日军,重点在三点(即郑州、许昌、洛阳)两线(即平汉线和陇海线)之间,深入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

  “控制了豫西地区,不仅可以阻止敌人西进,保卫大西北,而且可以沟通陕北、华北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战略联系,在当时整个抗日大局中有着重要作用。”禹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宏说。

  1945年4月,河南军区一支队、四支队发动禹西战役,攻克禹西重镇神垕等敌军据点10余处。随后,河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方医院等军区机关相继迁至楚黄庄村、官寺村一带。

  “禹州的鸠山、方山、浅井一带山多林密,群众富有革命斗争精神,对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极为有利。”王宏说。

   1945年5月,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在鸠山召开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研究部署了打击日寇、减租减息和开展“倒地运动”(即群众赎回灾荒年间贱价出卖的土地)等工作。同月,在唐庄、方山、白沙等地建立抗日民主政府,使抗日烈火很快燃遍禹西、禹北广大地区。

  滔滔历史长河,巍巍中流砥柱。作为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豫西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6个专区、26个县的红色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气壮山河的抗日斗争,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彪炳史册。位于楚黄庄村的河南军区机关旧址,入选《河南省革命遗址通览》。

  忆往昔岁月峥嵘,看今朝挺立潮头。禹州市把红色文化作为最有价值的核心基因,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的血脉,成为推动禹州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今,禹州市建成了豫西抗日英雄广场和豫西抗战纪念馆,开辟红色旅游线路,激励广大市民、外来游客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不忘初心本色,以不懈的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涌泉河畔风云起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董学彦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烜

  “走,跟着共产党走!青纱帐里,抗日英雄打出手!走,跟着毛主席走!报国仇,还河山,要把鬼子的老窝端……”

  近日,在距离楚黄庄村不远的禹州市鸠山镇官寺村,年近九旬的村民刘海民依然记得,在70多年前跟“邻居”学来的抗战歌谣。

  刘海民当年的“邻居”,就是豫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的教官和学员们。


       禹州市豫西抗日英雄广场一角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烜摄

  在他的记忆里,这些“邻居”在紧张的工作、学习间隙,几乎每天都要到农户家中帮助担水、扫地,农忙时候帮助干农活。“跟老百姓,那真是鱼水情深啊!”他说。

  蜿蜒的涌泉河从官寺村流过,河畔的豫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旧址分外醒目。

  随着豫西抗日根据地日益扩大、抗日队伍迅速发展。为了培养新生骨干力量,1945年5月,河南人民抗日军四支队和豫西四分区在涌泉河畔开办了豫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招收了近百名来自本地及登封、鲁山、宝丰等地的进步青年。

  许昌市委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科科长卫菁华介绍,在这所学校,上至校长,下至学员,同吃小米饭,同住土窑洞,学习内容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评中国之命运》《论联合政府》等。课程安排方面,早上是军事训练课,上午上政治课,晚上学文化知识或开展娱乐活动。河南军区司令员王树声等人曾多次来此讲课。

  此外,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远道而来的作曲家时乐濛,还在此教学员们唱“抗大”歌曲,弘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使学校呈现蓬勃活力。

  1945年8月,为适应抗日形势的发展,豫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的学员们结业后奔赴各条战线,有的到部队担任基层军事主管,有的到地方政府任秘书、到基层当干部,还有的根据需要回原籍做地下工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们怀一腔热血而来,学一身本领而去,就像一粒粒革命的种子,撒落各地,生根发芽,为抗战乃至革命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今昔对比话巨变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董学彦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烜

  秋日的禹州市鸠山镇楚黄庄村,林木葱茏,水流潺潺,一派秀美、和谐的宜居田园景象。

  这个只有331户人家的小山村,有着厚重的红色底蕴,在当地群众中,红色基因的传承绵延不绝。村里无论男女老幼,都能对波澜壮阔、烽火连天的抗战历史说上几句。

  曾经,位于许昌西北角的楚黄庄村,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饱尝贫困之苦。如今,村里整修了道路,安装了路灯,通了自来水,建起了文化广场,村容村貌大变样,给村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楚黄庄村村民楚全忠老人说:“最早俺村是土路,‘雨来洪水冲,水过淤泥生;举步上路难,胶鞋陷泥中。’后来,村里修了简易沥青路,村民雨天出门不再是‘两脚泥’。现在俺村铺了水泥路,交通方便了,大伙儿的致富路更宽了。”

  为发展集体经济,村“两委”决定因地制宜引入耐干旱、病虫害少、药食两用的花椒种植项目。村党支部书记楚大伟带头,先把自家土地腾出来进行试验,成熟后再向全村推广。如今,楚黄庄村注册成立农业种植合作社,让全村群众尤其是贫困户流转土地得“租金”、入股得“股金”、务工挣“薪金”,实现“一地生‘三金’、生活步步高”。全村贫困人口由2016年的20户66人减至现在的3户6人。

  楚大伟说:“我们将抓好‘红’与‘绿’相得益彰的‘双色经济’,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加快发展红色旅游,配套打造田园综合体项目,将楚黄庄村的品牌擦得更亮。”

  前不久,外出求学多年的楚笑涛回到了家乡,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深有感触。他用这样一段顺口溜描述村民的幸福生活:“村里村外变化大,轿车开进农户家;家家门前是好路,人人出行不踏泥;村外还有环村路,村民休闲好散步;道德讲堂在村部,文化广场多宽敞;楚黄越变越美丽,小康路上唱新曲……”


责任编辑: